返回第四十章清徐甯氏族谱(第1/3页)  文昌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c甯家营族谱序

    草木祖根,江海祖源,宇宙之物莫不有所祖,曾累演進,以至於今。惟人類有文字語言,在萬有之中,獨能追其所祖,則譜牒尚也焉。

    記載當,則盛衰起伏可以覘遞衍之變,且能得其成敗所由,以警於後;記載失,則萁裘既遂不持。吾人所源,而不知追,甚至返吾渾噩之原。人而不知進,亦曷恃乎,為人後也。

    夷考吾始祖以下,孑然無兄弟者,四傳自五世,始為兩支,文魁祖及文舉祖。文魁祖之後,為子知c子敦,兩祖傳至十三世祖,繁衍稱盛,丁口多至百三十人。且子知祖之後,比例占百子八十五。

    自清光緒丁丑大浸而後,凡十一股,已僅存一c五c八c十c十一等五股而已。子敦祖之後,僅存三數人,今則更微;子知祖後,惟五c八兩股尚較人眾,十股僅存二戶,十一股五戶。子敦祖後,僅有二人,均比之當年盛時不及其半。文舉祖之後,原來即不繁榮,現傳十有七世,僅存丁口十數人。

    五百年中,橫覽列戶,縱稽世變,其間盛衰興亡,關於生產者半,關於教育者半。關於社會事業之興為輿夫,水旱c盜賊習染之侵蝕,尤為曆世盛衰興亡不可避之樞紐。

    數十年來,更以物值騰高者速其貧,嗜好縈紼者速其死。比之祖宗,從前所修世譜之人丁为减少,而更加銳焉。長此退減,吾族堪設想耶!族諸長契然尤之,乃議補修世譜,欲使族人殷鑒於前,而知所以,敝以為親親之助。

    且芳以為,族人所不可不知者,吾族於明清兩代,關係綦重。始祖原籍洪都,明洪武年間(1368一),以功為指揮使,世襲其封。依晉恭王來晉,世為晉藩屯田使,即駐於今之所謂甯家營。

    收租,或云即收“襲封”所得采邑之租,明社既屋,自不能不和盤以與清。然仍為吾族祖宗之名以負責,對於地主仍沿舊法。而若為國家,則又循名責實。而若為地主,二百六十餘年中,境變時遷。

    害之波於族人者,或因籍毀而失地主所在,或因無後而累於事,或因貧乏而示納以累於資,或因逃亡而地主受重徵之苦,或以丁口減少負責愈重。積弊愈深,前途日險,乃集族於中華民國二年,改以地主花名註冊於縣,由地主直接兌納,以原得之利益亦交之公家,是役也在。

    吾族將數百年困難,成法一旦廓清,在國家可得有溢額之收數,在地主亦無向來重徵之擾累。總稽吾族,在明為簪纓位祿時代,在清為薪膽謹勞時代,在民國則不利不害,而為自由國民矣。

    周官太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五曰宗,以族得氏。吾氏之輿,明清兩朝關係既如此其重,顧甯人日後世,不能復封建之治。而寓其意於士大夫,以為國衛者,重在氏族。吾則謂圓方趾之人類,雖世態若何變遷,世系遞傳如故。

    人道之能事,於此可見,而國家社會之原力,將於氏族而植所基。自今以往,吾族人將欲以修譜,懍然知速其貧而死,與銳減人丁之為大。固毅然群起挽此末流,以恢復極盛時之原狀,而更進焉。將為宇宙間特立,不可貧弱之民者,其在共組教育與生產事業乎,其在共組教育與生產事業乎!

    时,中华民国十三年冬月,第十六世裔孙c清宣统元年乙酉科拔贡

    注释:太原清徐

    曾:本义过去。在此作为形容词,通“层”,重叠,世代累叠。

    覘:窥视,窥探,侦察。

    萁裘:以畚箕和皮袄代指父业。“克绍箕裘”即继承父业,在此作为反意而警示之。

    曷恃:曷hé,本义为什么c何不?恃,依赖c仗势。“曷依曷恃”,不思进取也。

    夷:本义平c同辈。“夷”通“怡”,夷然自若。

    大浸:光緒丁丑(1877年)发大水,遭受洪涝灾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