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3.第 103 章(第3/4页)  [红楼]如何逃离破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那边吧,还有在马车附近燃着暖炉,又给车里人送手炉来来回回折腾的。贾琰憋笑,这位仁兄要让他来考科举也是够为难人的了,好一朵怕风的娇花。他这边正在腹诽,那边“娇花”露出个头,还往贾琰这边看了一眼。

    他就听到旁边人议论:“瞧见了么,那是许正行啊!”

    那就是许直许正行?贾琰没有回避目光,露个笑容抱拳作揖,这位许才子可是个奇人,论起年纪应该比贾琰大七岁,正是弱冠之年。这才名震江南的许直出身普通人家,所谓普通就是家中既非世宦、也非世代书香,只是祖父做过小吏,到了父亲一辈有了些家底,专一让儿子念书。

    许直也真争气,先是在村中私塾启蒙,不到半年,塾师就表示自己没法教他了。又去考了石鼓书院,那书院中都是是书香世家的读书种子、名门子弟,可是许直偏偏就能考第一。又遇上前首辅梁鸿广的长子、如今在石鼓书院专讲老庄之学的梁绪梁子元,梁子元特别喜爱这个学生,不止教他读书,还带着他到处游历。

    这对师徒仿佛完全不担心科举的事情,因为梁绪的名言就是:八股敲门砖实太易,不足为虑。所以,许直到了如今,才被师父放出山门应试科举,打算一举夺魁!

    许直听见外头有人小声讨论自己,他听着烦了,干脆撩开帘子从马车里站出来让他们看个够。却没想到,诸人皆避开自己的眼神,唯有一个孩子笑着大大方方地与自己打招呼。这孩子才多大啊,许直打量贾琰,有十五吗?

    “那么,是否淮南第一,在下不知道。”贾琰很坦率:“南渡之后,淮南一直是文脉鼎盛之地,可这个地方的名胜古迹,我也还没看全。如果只是单论这平山堂,在下只是觉得的确是幽静所在,适合呼朋伴友作文宴饮。欧阳公一代名臣,公忠体国之余,却也是很会休憩享乐的。”

    好像季宽很喜欢他的回答:“是啊,文忠公不愧风流人物,这样人才能写出千古文章。”他语带叹息,再看贾琰就莫名带了点欣赏,贾琰心下疑惑,这有什么好欣赏的。

    听季宽与贾琰一问一答,许直的眼光也不同起来,季宽问的话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更像考教。

    而且贾琰的回答,并不是一般士子会给的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让孙钟来答,他肯定不会这么说。但是这个季宽,看上去并不像读书人,倒是有些像他在京中所见梁驸马与长乐公主的儿子,那种王孙公子身上的风度。

    “我倒觉得,文忠公建平山堂,更多的是为了与当时此地文人来往。这样也能促进他的文学主张,改变文风,”孙钟道:“到不全是为了自己享乐。”

    许直心中忍笑,看吧,这就是“一般士子主流态度”了,反正什么事都要和这个人的功业联系起来。读书读得将前人都当成了木偶,没有人情、没有喜怒哀乐。当然了,是绝对不能说他们不对的。

    闻言,季宽也只是笑笑:“孙公子说的也有理。”

    说着抓住了贾琰的手,徐徐漫步,问起了贾琰读过何书,是否下场应试。他这一动,许直、贾琰都发现,这个季宽根本不是一个人来的。就在他们说话的时候,周围十几个劲装打扮的汉子已经围了过来,占据了所有方位,可以说现在他们几个人除了在天上用弓箭射,否则固若金汤。

    这到底是个什么人啊……

    他们没有聊多久,就有人来到季宽身边,不知说了些什么。而后季宽笑道自己要先走一步,与三人告辞。他一走,似乎让这个碑林之旅也变得索然无味,孙钟率先同贾琰、许直告辞,自己走了。许直同贾琰一道回家,许直就道:“应祥似有不悦”

    贾琰也发现了,季宽对孙钟只是客套一下,却拉着自己游览的时候,孙钟嘴边的笑容就很勉强了。“应祥,觉得有些失面子吧。他心知口快,却也不笨,季公子敷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