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禹篇(第2/3页)  中华名人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苗裔。”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的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c规戒c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c兖州鼎c青州鼎c徐州鼎c扬州鼎c荆州鼎c豫州鼎c梁州鼎c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c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c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史记·夏本纪》 《竹书纪年·夏后氏》 《帝王世纪·第三(夏)》,长篇小说《尧舜禹》(高兴宇著)

    禹的陵寝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是后人为颂扬和纪念中国古代第一位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奠基者大禹而修建的。主要包括禹陵c禹祠和禹庙三大部分。禹陵的建筑主要是明c清和民国重建之物   。在绍兴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但仓修良直指此说绝不可信。

    夏桀灭后,商汤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后,封禹王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大禹王祭祀为国家祭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清代康熙帝c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1933年,禹庙再度修复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动。

    道教中禹为水官大帝,诞日为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在蟒蛇洞南面。面东而立。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美谈,流传至今。

    岳麓禹王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计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很难辨认,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但远在1200多年前,即为韩愈所闻及,还亲登南岳岣嵝峰寻访禹碑,并留有诗记。即使是唐宋时的赝品,作为纪念大禹治水之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