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0章 运河谈(第2/3页)  明朝小官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所说的三个有利于,这个时候已经流传起来,那些儒家顽固派当然很看不惯,但是徐溥这样的极品官员反而觉得他说的有理。只有做事的才知道,有时候必须知道权变,只是张超看来没有弄清楚原则和权变的关系,毕竟还年轻嘛,还要多历练历练。

    如此一来,徐溥对张超的观感好了不少,当然张超领头为他说话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这一天相处下来,张超真心诚意的小心伺候,徐溥就有些感动,他觉得可以跟张超好好聊一聊,看看他到底是如何想的,也教一教张超官场的经验。

    张超对于此时的明朝,说到底还是有些雾里看花,他跟着徐溥这么一交流,就发现老徐待在翰林院这么多年养望,又入阁干了几年,确实有不少心得,而张超来自后世,眼界比较开阔,很多事情不局限在儒家的观点,所以两人的思想交流就碰出了火花。

    对于明朝的财税制度,两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是对是错,谁都难以说服对方,因为明帝国实在太大了,张超很多做法也许适合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可是要是到了北方,搞不好就祸害很大。

    比如说赋税货币化这个政策,张超和户部都觉得要推行,这样确实有利于政府的运转,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但是在北方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徐溥就发现,在北直隶,现在户部要求不收粮食了,改成收银子了,老百姓看来也省了不少运输的花费,这是一件大好事。

    可是具体执行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老百姓手里没有银子,他只能在交税的季节把粮食贱价卖给商人换取白银交税,这样的结果就是老百姓负担并没有减轻,甚至加深了。

    另外国家北方收不到粮食,只能通过漕运多从南方运粮,这样的结果是江南也出现了问题,比如说苏州空前的财税压力由来已久,老百姓用尽了各种办法逃税,国家执行力不足,也只能听之任之,能收多少收多少。

    面对这样的局面,徐溥也没有办法,只能是能拖就拖,尽量使用循吏,所以他特别重视官员的道德问题,认为只要官员一心为民,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张超来自后世,见识过官员的种种嘴脸,他很是不屑的说道,“读过几本圣贤书,就知道爱国爱民了?徐先生您这是掩耳盗铃,太祖皇帝用严刑峻法都没有办法阻止贪污,更不要说现在了,贪污早就是习以为常。”

    徐溥听出了张超的不屑,他微微叹了一口气,“圣明如太祖皇帝都无可奈何,何况老夫这样的凡夫俗子,也只能坚守成法。

    官员们多读点圣贤书,心中有畏惧,总比没有底线的胡作非为来的好。

    老夫不喜欢你与阉宦交往过密,就是因为彼辈大都是小人,为人做事不择手段。子卓,你才干卓越,你欲追求事功,可以与此辈虚与委蛇,但是你不能被此辈迷惑了内心,要知道你是进士,是士大夫。”

    张超非常清楚徐溥这个让步代表着文官集团的最后决定,你可以与太监交往,但是你要记住,你是士大夫集团的一员,别搞错了立场,这个态度事实上非常的严厉。

    张超很郑重的站了起来,深施一礼,“学生明白,绝不负阁老所望,学生永远都会记住,学生是进士,是士大夫。”

    徐溥也是长出了一口气,这种话说出来基本相当于摊牌,如果张超不接受,那就真的麻烦了,幸好,幸好,此子总算没有让他失望。

    徐溥这个时候,脸色红润了一些,他有些高兴的转移了话题说道,

    “汝出京前的那几份奏折老夫都拜读过了,确实写的不错。王三原本来对你刚出仕就主事钞关有所异议,但是听完你的几条之后,他就改变了看法,觉得你可以做好这个主事,你要好好珍惜这个出外的机会呀!”

    张超则是有些苦恼的把萧敬的要求说了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