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卷·第三章(十三)一桌家宴,情更胜前(第1/5页)  涛声依旧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三)一桌家宴,情更胜前

    虽然有些小插曲,可是两位母亲的会谈进行得还是十分愉快的,毕竟她们开诚布公地谈及了彼此对于孩子婚姻的看法,且也都是站在“明理”c“说理”c“讲理”的角度——

    终归在中国社会,老婆婆和丈母娘能由“敌人”变成“朋友”已是不易,更别说是姐长妹短地坐下来喝茶聊天,说起那些自己都不愿回忆的往事。

    人与人本就不易坦诚,更何况是婆母与岳母这两个各自有着各自算盘的角色。

    无论是什么世道,当丈母娘的考虑姑爷子有没有房子c票子,想为女儿争取更多的“实惠”,多要些聘礼,确保婚后的女儿能时常贴补娘家,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同样地,当老婆婆的琢磨女方与自家是不是门当户对c女孩子是不是好生养,会不会勤俭持家,能不能孝敬公婆c相夫教子,知不知道忍让c为人是否平和,父母会否拖累,也好似皆为理所当然。

    新中国已经走了几十个年头,可仿佛有些人的有些观念根本没变,竟还活在遥远的昨天——有那么一些人,生闺女的时候总要叹气一些时日,可嫁闺女的那天却美得牙花子都能龇出血来,人前哭得泪人一般人后却数钱数到手抽筋儿,不加丝毫遮掩地将养女儿看成做买卖,总要货比三家,而后价高者得;

    更有趣的是,有儿子的人也总是想着自己能生出儿子c生出了儿子就好似总比生了女儿的人多了些什么,素日里一副趾高气扬c待价而沽的架势,脸上也总是挂着一股迷之自信,浑然天成了一身的臭毛病,也不知她家里头是不是当真有皇位等着继承,不然真是难以理解为何要整天摆出那么些惹人发笑的腔调与姿态出来。

    在很多父母眼里,年轻人结婚,“真情”似乎是最不要紧的,仿佛凭他们老一辈得到的“经验”去行事才是最最“灵验”的,才能确保整个婚姻臻于“完美”——他们乐于“欣赏”自己的孩子,“欣赏”他们费尽心力雕琢而出的这件“作品”,沉湎于用一辈子“做好”这一件事的骄傲之中。

    可现实是,就连他们自己都没法保证自己的日子能尽数顺心,却还要“热心”地去操办下一代的一切。

    有时候,人的自信,仅仅就是一种盲目自大式的愚蠢而已——“自杀”完后,再去“他杀”,甚至不惜舍弃亲情c泯灭人性地去“蓄意谋杀”——在中国社会,瞧不起女人的往往都是女人,将女人“物化”的也总是女人自己;所有的女人都希望能与婆婆和平相处,但当她们熬成婆婆的时候,却又都脑瓜子削个尖似的急着和媳妇窝里斗。

    然而赵启芳与周金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似乎要比一般人看得明白许多,透彻许多,她们不喜金钱c俗物,更不用世俗所谓的“关切”与“爱护”去粉饰自己的私心——两人皆是真诚而坦然,这也注定她们不单能带给孩子们该有的幸福,也注定了她们的福报会比旁人来得更多一些,更早一些。

    通过这次深谈,作为未来婆婆,赵启芳更了解了廖玫的家庭与童年背景,不论是从增进关系的角度还是从为下一代考虑的角度来讲,这些了解都是必要而又重要的;而周金花作为一个单身母亲,她已然看得清赵启芳这个大学教授不是白当的,她明白只有用自己的真心才能换来赵启芳的诚意。

    这两个女人的胸襟都不是一般的开阔,纵然她们的文化背景c社会地位各有不同,可却都有着俗世凡人所丈量不了的高度。

    三天后,家宴如期,赵启芳带着廖玫早早地到了饭店等候林家一行人的到来。

    这是周金花第三次见到林老太,老太太仍旧是满脸的热络,像极了红楼梦里的史老太君,慈祥,风趣而又不失睿智。

    老太太拉过廖玫和周金花,示意她们和赵启芳一起,坐在自己的身旁,却让林静远和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