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0 结婚前一天(第1/3页)  我们的青春在明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成老汉最近胖了,连带着身体也好了不少,以前杵着的一根木头,变成了一条龙头拐杖,而且还是楠木制作。拐棍上的龙头栩栩如生,龙嘴里喊着一颗白玉大珠子。

    之前一步一拐,现在手中的拐棍大多只是一个象征,仅在上坡的时候才用上那么三两步。生活条件好了,天天有肉吃,顿顿二两小酒,脸色红润,步态也就略带八字。

    镇子上的红白喜事,第一桌也有了他的固定位置。用他自己的话说,酒席都吃腻了!平常的酒席,他都懒得去。

    徐举人也是经常可以预见的,刘巡检更是自称晚辈,一口一个表叔的亲热。

    要说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跟自己的儿孙见得少了。两个儿子整天不在家,三个孙子也早就被接到罗汉寨去了。就连之前在身边伺候自己衣食住行的儿媳妇,也去了罗汉寨帮忙。

    范家坪现在是个热闹地方,上津人都知道那边是个大大的学堂,听说有好多娃儿在里面读书识字。有些周围乡下的娃儿父母不放心,也能在范家坪周围谋一个帮工的差事,虽说工钱没有正式聘用的劳工多,可好歹比在家伺候庄稼地强。

    槐树沟到上津的河口,如今全被周围乡下的人开荒种了菜地,产出的一些萝卜,青菜全部被红会的人买走了。价格公道,累月不变。明天就是舒家林去接亲的日子,小儿媳妇也从罗汉寨回到成家湾,一身艳丽的新衣,成老汉心里骂道:败家子,不知道勤俭持家的道理。

    接亲是要男方派一个迎亲的娘子的,一般由同族里的年轻婶娘或者年长的嫂子担任。舒家林是外来户,在当地没有亲族,成家儿媳自然就担当了这个任务。

    按照规矩,接亲是要四担四挑的。外加媒人两个,迎亲娘子一个,抬嫁妆的青壮若干。

    大山里的路不好走,也不能骑马坐车的,至于骑驴迎亲,那是北方的风俗,这里的新娘,都是自己走到婆家。讲究点的雇佣轿子抬。

    舒家林的老丈人家在香口,要从上津东边的十八盘翻越大山孟川高梁子,抬轿子不现实,估计能把人累坏。商量再三,决定还是遵从习俗,让新娘自己走路,只在出门和进门十里的时候用轿子抬。

    轿子自然也是要预备的,光轿夫就请了十六个,四人一班,四班换着抬。有四十多里路呢,来回就是十里。

    四担是各色干果,布匹,以及彩礼,用四个木制屉盒装着,上面盖着大红花。四挑是四种谷物,用染红的箩筐分别装成八筐。这些礼物,也是雇请了二十四人负责。

    干果必须是牛皮纸纸盒包装,中间横着一条红纸,上面请秀才书写吉祥话。上等五花肉四条,也在中间包一条红纸,也要写字。布匹是舒家林准备的绸缎,上等的缎面,红纸蒙皮。

    整整一天,成家表爷都在指挥人手忙活着这些繁琐的事情。舒家林倒是清闲的一个人都瞅瞅西看看。

    周围几个乡镇的红会骨干,陆陆续续的都来了。新房和成家湾这两天几乎是人满为患。成家老汉感叹此生还从没碰到过这么大的场面。算下来,光是客人就有好一二百人。得开好几天三十多桌的席面。

    光是肥膘肉,就从范家坪送来了十头大肥猪。啧啧,那猪起码有五指肥膘。(五指膘,指的是从猪后背划开,背部肉眼可见的肥肉厚度有五根手指厚。)

    新房前的晒谷场,右侧新砌了一溜儿大锅灶,十几个四里八乡的好厨子正在忙碌,各色食材堆满了一间屋子。左边搭建了一个露天戏台,据说是从郧阳府和陕西请的戏班轮流唱戏。

    屋檐上都挂起了红绸,红灯笼也挂满了房前屋后的树枝。四周从早上开始就沾满了看热闹的上津人。

    新房内,舒家林拿着一张物资清单,默默地看着。这是他几个月的工资,总共花了十万块从原时空采购的结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