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一章 亡国之臣(第1/3页)  匡复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时间,崇祯皇帝是在忐忑中度过的。

    12月11日这天刚过,12日早朝之上,崇祯首先看到最想看到的一幕一一一魏忠贤活蹦乱跳的好好活着呢。

    崇祯内心充满了激动的,他不是激动看到这个,让人一看心中就不是太爽的老太监,让崇祯激动的是,他认为自己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本来上一世的12月11日是魏忠贤畏罪自尽的日子,可是现在的魏忠贤,不光没有自尽,反而活得很开心c很光鲜c很有干劲,好像又年轻了好几岁般,正卯足了劲c干劲十足的筹划着他的“变法”大计。

    崇祯知道,他正在改变历史,那么他有理由相信,他也将会改变整个大明帝国的命运c改变天下苍生的命运c更有能力来改变身边自己关爱的亲人的命运。

    心中这一大郁结已经可以确定一基本清除了,使得崇祯内心轻松了不少。不过,还有另外的一个心中郁结没有解开,崇祯老觉得心中还是有一个疙瘩。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这是明思宗朱由检人生最后的时刻愤恨而言。这也是崇祯另一大怨念的根由所在,崇祯知道造成这些的原因,也与自己的不果断c好面子c好猜忌有关,但是,不关怎样必须要改变c必须根除!崇祯下定决心。

    崇祯,深深的记得几件大事:国家财政困难,想加点商税c海税,还有让太监开矿进行开源时,被言官们无情的鼓噪黄了,说什么“与民争利”。在与皇帝的正面pk中,言官们的“胜利”已经不止一次了,他们每次取得“胜利”都会使他们欣喜若狂,都会在士林中赢得广泛赞誉;最可狠的还有,除了关键时刻下圣旨调吴三桂入京勤王被内阁耽搁外,还有就是万般无奈,想南迁之事被搅黄的事了。

    那是公元1644年,决定大明朝命运的一年。刚过完春节,李自成就率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西安向北京杀来!崇祯皇帝得到这个消息,心下难受c时常暗自流泪。难道大明就这样自己手里断送掉吗?他不甘心,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庸碌的昏君。他自登基以来,面对父兄留下的烂摊子,恨不得一天当做两天来用,不奢侈c不好色,起早贪黑c兢兢业业。为了节省国库费用,自己都啥不得添件新衣服,黄袍里面穿的是打补丁的内衬,为怕被风吹起来被大臣看到,平日里走路都很慢。尽管这样,还是无济于事,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消息传来,向众大臣求策,可是,崇祯失望了,他无奈的望着大殿下面的这些大眼瞪小眼c表现出来的都是束手无策状态的文武大臣。对于这些,万般无奈的崇祯已经麻木了,斗了多年,他知道这些老油条他是斗不过的,无论如何都斗不过,这些都是在残酷的党争下站起来的“伟人”。

    不过还是有个亮点,让崇祯想不到的是,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微不足道“小人物”,向他提出了他内心非常渴望的个非同寻常的建议:“迁都南京,暂避锋芒。”此人是只是个六品小官李明睿,李明睿听到起义军声势浩大c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打到北京只是个时间早晚的事儿!于是,他就从老家一路赶到京城,片刻不得休息,就急匆匆的向皇上递交了这封奏章!意思很明白就是赶紧移驾南京。若皇帝一旦南迁,赢得喘息之机,各地的忠臣良将必将闻风响应前来护驾!驻守南京的史可法,刘孔昭,都是忠义之士,并且精通军事。长江下游左良玉拥有几十万大军,南方的正规军有一百万,所以说这是个最可行的方案,是大明可以得到喘息,并很有可能转败为胜的最佳方案!

    崇祯并不糊涂,心中也是认为这是个挽救大明的一条好计策,但是他还是得到大臣的拥护,才能决定南迁之事,因为一旦南迁就意味着自己放弃了祖先的陵墓和宗庙,兹事重大!

    当时,崇祯在朝堂之上,满怀期待的目光看着首辅陈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