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3 章(第2/4页)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们只好继续战斗了!

    吴淞之战:陈化成,顿饭能吃一百二十个包子的英雄!

    乍浦失陷后,英军略事修整,继续北上,1842年6月8日,英军来到了长江的门户上海的咽喉处吴淞。此时驻守吴淞的,乃是老英雄陈化成。

    陈化成(17761842),号莲峰,福建人氏。历任金门镇总兵、福建水师提督。鸦片战争前,为闽浙总督邓廷桢所器重。鸦片战争bào发后,他出任江南提督,驻守吴淞口,又为两江总督裕谦所器重。牛鉴继任两江总督后,听说陈化成生活俭朴,派人每十天送白银二百五十两。陈化成不受。据说,陈化成过生日时,有人送过金字旗,被他当场下令撕毁。

    陈化成,也是个生活俭朴的主儿。说他顿饭能吃一百二十个包子,肯定是穷得十个包子都吃不上的穷人的想像吧。

    吴淞位于宝山县境黄埔江与长江汇合处,是长江的第一道门户。

    早在1841年冬,道光就风闻英军可能进长江犯上海,所以谕令新任两江总督牛鉴注意长江防备。牛鉴就是牛,回道光说:英夷“断不敢飞越数百里重兵驻守之地,冒险入江,阻我漕运”。直到英军到达吴淞口的前几天,也就是1842年的6月3日,牛鉴还在向道光汇报:“惟夷目xìng多畏慎,又不志存疆土,故江省海防,止须扼定吴淞一口,由吴淞而入扬子江,逆夷虽有内犯之言,然相距数百里水程,亦不数虚词恫喝。臣反复体察,逆夷不犯内河,竟属确有把握。”(《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四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877页)

    虽然牛鉴判断失误,认为英军不敢内犯长江,但他毕竟知道吴淞口作为长江第一道门户的重要xìng。所以,吴淞口在陈化成的主持下,在战前做的防备工作还比较到位。从吴淞镇到宝山县城六七里长的江岸上,筑有土塘,高约两丈,顶宽一丈七八尺,缺口处安有pào位,既能御敌,又能藏身,用牛鉴的话来讲,“俨然长城一道”。(《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三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476页)

    土塘上共安pào位154门,统称西pào台。在吴淞口东岸,有东pào台,安pào27门。整个吴淞口,由陈化成与徐州镇总兵王志元领兵2400名防守。总兵周世荣领兵五百驻东pào台,其余防守吴淞镇至宝山一线,牛鉴本人也领兵千余驻扎宝山作为后援。宝山知县领两千壮勇在东pào台后面接迎。至于上海与吴淞口之间,也设了数十尊大pào,以保卫上海。

    6月13日、14日,英军先头部队陆续到达,开始进行侦察活动。

    6月16日,英军分两路对吴淞口发起了进攻。一路进攻西pào台,一路进攻吴淞镇pào台和东pào台。

    英军的重点进攻方向是西pào台。陈老英雄亲自cāopào迎战。牛鉴一看大事不好,三次派人持令箭要陈化成退避宝山,遭陈老英雄拒绝。牛鉴无奈,亲自领兵增援吴淞,但这个傻冒总督在战场上还要摆总督的仪仗,坐着轿子,前呼后拥,招摇过市,英军一看,马上cāopào轰击。一看pào弹就在自己轿旁落地开花,牛鉴吓得钻出轿子,混进士兵队伍里,一溜烟跑了。陈化成在吴淞,腹背皆受敌,其率领的近百名清兵全部阵亡。

    据民间版本,开战前,也就是6月15日,牛鉴曾从宝山来到吴淞,对陈化成说,英船坚pào利,咱打不过,不如开门迎接。陈化成的回答是:没事,俺经历海洋五十年了,入死出生n次了,对于现在的火攻颇有把握。愿以身当之,挫其锋,援兵一鼓而进,不足平也。

    如此说来,牛鉴在6月16日的增兵行动应该是按陈老英雄的谋划来的。奈何牛鉴没有弄成。还有民间版本,更是把牛鉴的增兵看作是,牛鉴看到陈化成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