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0 章(第1/4页)  甲午战争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的是,中国方面却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从而导致了影响战争全局的失败。中国方面的失误,就其最主要的而言,有以下五点:

    其,长期没有任命具有威望的统帅,因而赴朝诸军形成了“有将无帅”的局面。这种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当时,各方面都寄望于前台湾巡抚刘铭传,认为他是比较合适的人选。李鸿章也希望他能够出来,并担任会办北洋督办朝鲜事务一职。早管劝驾者甚多,但刘铭传始终不肯出山。他之所以不肯出山,身体有病固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是“知和议在即”,故以病作为推托的借口。另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是刘铭传认为朝廷并不真正重视他,所以采取“不降明诏”的方式。据说,他曾对人言:“吾任封疆,即退处,固大臣也。令廷寄等之列将,岂朝廷所以待大臣之义哉?”注7其不满之情溢于言表。这也说明了朝廷起用刘铭传的态度并不是很坚决的。如果当时光绪明发谕旨,明示必战,晓以大义,刘铭传是会亲赴前敌的。由于“有将无帅”,入朝诸将缺乏统一的领导,各怀意见,未能团结相处。据随盛军入朝的盛星怀报告:“丰(升阿)带旗不甚精练,且有骚扰。卫总统(汝贵)军令不严,且待下苛刻,诸将领、勇丁均生异志,其病非在一日,宪台谅早洞悉。左(宝贵)、马(玉昆)力顾大局,惜其器局褊浅,不能融洽。”注8特别是在战守问题上意见亦颇不一致。“黄州这次告急,马、左yù前进,总统力阻,恐得首功。”因此提出:“看此情形,非有督办不可。”注9直到八月下旬,朝廷始委派不孚众望的叶志超为诸军总统,不仅为时已晚,而且任命极为不当。日人评论说:“使败将叶志超任诸军总指挥官,但叶之威望坠地,不能统一诸将,有总指挥官之名而无其实。”注10在这种情况下,平壤之战的结局也就不难料定了。

    其二,对平壤之战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就战略方面而论,当时清军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是从平壤撤退,专保鸭绿江一线;一是加强入朝的兵力,力争必胜。叶志超是主张前一方案的。他退至平壤后,即曾劝说诸将“各整队伍,暂退瑷州,养精蓄锐,以图后举”。注11有人亦肯定此方案,如称:“是时清国宜企划撤退平壤之后,与其后方诸队并合,以优势兵力与日军会战。”注12其实,前一方案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此时日本已经组成第一军,而且其本部及所属第三师团皆于九月中旬到达汉城,随即由此北上,日军的兵力正在加强,拖延时间非为得计。对清军来说,当时最好的方案是,趁日军在朝兵力薄弱之机,迅速增派大军入朝,并以敢战之将统之,力争主动,与敌决战。如依克唐阿一军留防沈阳而下令入朝,能战之聂士成却派回国内募兵,未能抓紧时间从海路运兵至大同江登岸等等,都不能不是指挥上的错误。退一步说,即便暂不与敌决战,而有此众多的兵力,则可分驻数地,既可守险,又可互为策应。若能如此,则日军进攻平壤的困难将会增加数倍,平壤之战的结局也将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其三,消极防御思想使清军深受其害。日军主将野津道贯,对清军的意图颇为了解:必然是“全军一意困守平壤”,“盖彼极短于野战。窥其所长,唯有守城之法耳。”注13四大军入朝以后,本来有两次进攻的机会:第一次,是在八月上旬清军抵平壤之时。这是进兵汉城的一个大好时机。已如前述。第二次,是在九月上旬日军分兵进犯平壤之时。此时,各军虽“均挑八成队”注14前往中和、黄州一带截击,但又随即撤回平壤。本来,清军挑队南下即很勉强,各将统的意见是不一致的。左宝贵认为:“敌人宣军长驱,正宜出奇痛击。”注15马玉昆与左同见。而卫汝贵则认为:“此时东支西吾,万不敢孟浪进兵。”叶志超“审敌量力,亦颇为然”。注16只是在严旨的督促下,才不得不派兵截击北犯之敌,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