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 章(第3/4页)  韩非解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无为、无思来表现虚的的人,他的心意常不忘记虚,这就是被虚所牵制了。所谓虚。是说他的心意不被任何东西所牵制。如今被虚所牵制,就不是虚。真心做到虚的人。在对待无为上,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就虚了;虚了,德就充实。德充实了就叫做上德。所以《老子》上说:“上德是无为而又是无所为的。”

    “仁”是说内心自然而然地爱人;是说喜欢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喜欢别人遭到祸害;是出自内心抑制不住的感情,并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报答。所以《老子》上说:“上仁有所表现,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的。”

    “义”是指君臣上下的关系,父子贵贱的差别,知心朋友的jiāo接,亲疏内外的分别。臣子事奉君主适度,下边依恋上边适度,儿子侍候父亲适度,卑贱敬奉尊贵适度,知心朋友互相帮助适度,亲近的人为内、疏远的人为外适度。所谓义就是说处理各种人关系很适宜,适宜的去做。所以《老子》上说:“最高的义(上义)表现出来,是为了表现而表现的。

    “礼”是体现内心感情的,是各种义有条理的表现,是用来规定君和臣、父和子之间的关系的,是表明贵和贱、贤和不肖之间的区别的。内心怀著某种感情而不能表达,所以用疾趋、卑拜等动作来表达心意;心著实有所爱慕,人家不解,所以用美好动听的言词来加以申述。礼是用来表达内心感情的外部文饰。所以《老子》上说:“礼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凡是人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有所动作,并不知道这种动作就是他自身的礼。一般人的行礼,是用来尊重别人的,所以有时认真,有时马虎,君子的行礼,是为了自身的需要。为了自身的需要,所以专心一意地对待它而使它成为上礼(重要的礼),上礼专心一意而一般人却三心二意,所以两方面不能相对应;两方面不能相对应,所以《老子》上说:“上礼实行了,却没有人相应。”一般人虽是三心二意,圣人仍然保持恭敬,一举手一投足都遵守礼,毫不懈怠。所以《老子》上说:“圣人振臂,表示仍然实行礼。”

    “道”是有所积聚而成的,积聚就有功效;德就是道的功效(德是道在具体事物上的体现)。功效是有实际表现的,有实际表现就有光辉;仁就是德的光辉。光辉有它的色泽,色泽有表现它的事情;义就是表现仁的事情。事情有礼的规定,礼是有文采表现的;礼就是义的文采。所以《老子》上说:“失去道之后,就失掉了德;失去德后,就失掉了仁;失去仁之后,就失掉了义;失去义之后,就失掉了礼。”

    礼是内心情感的描绘,文采是内在本质的修饰。君子取得情感而去掉外貌,喜好本质而厌恶文饰。依恃外貌而论定情感,那情感是不好的;等待文饰而论定本质,那本质是衰弱的。拿什来论定它们呢?和氏之壁(楚人卞和献给楚王的美玉),不用五色文饰,随侯之珠(古代名珠。相传随侯医治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大蛇报恩,衔给他一粒大珠,人们叫随侯之珠),不用金银雕饰。因为它们的质地最美,别的东西不足以装饰它们,物体需耍装饰后能风行的,那它们的质地就是不美的。因此父子之间的礼,淳朴自然而不拘形式,所以说礼是淡薄的。一切事物不能同时旺盛,yīn阳的消长就是如此;事理总是正反相互排斥的,盛德就是这样,由此看来,礼节繁是内心感情衰竭的表现。既然如此,那行礼的人,正是为了沟通人们朴实的心灵。一般人的行礼,别人有回应就沾沾自喜,没有回应就责备抱怨。如今行礼本应用於沟通人们朴实的心灵,但却给人提供了相互指责的尺度。这能不发生争执吗?有争执就乱套,所以《老子》上说:“礼是忠、信淡薄的表现,是生混乱的祸首。”

    在事物没有出现之前和在事理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就行动,叫做“前识”(指先於经验的认识)。前识是毫无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