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2 章(第1/4页)  历代游记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惟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工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破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前不得他逸;寂寞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肮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dàng,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题记:这篇小品意境清雅,文字简洁,不加雕饰。作者yù探访小盘谷,但当地人竟然说“无有”。只见修竹浓密渡日,小径曲折多歧,“山穷水尽疑无路”。待行到归云堂,豁然开朗,桂树遍山,平畴旷野,人民安居乐业,“柳暗花明又一村”。接着作者探访到卢龙山,见明遗民避难之地,高高低低,如井灶之参差。日暮返家,回首月光之下,万顷竹天摩dàng,若波浪之起伏,壮观至极。

    作者携友凭吊遗民避难之所,一路行来,清静的环境和秀丽的风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新的桃源,这也应当是作者厌倦世俗的纷争、向、往返璞归真的心灵的一种折shè。

    作者简介: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道光二年进士,官户部郎中。少喜骄文,后专力为古文,师事姚鼐,与管同同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为文主张“扶植理道,宽博朴雅”,所作大多为书序碑传。亦能诗。著有(柏树山房文集、诗集)。所撰山水小品,清淡简朴,姿容安雅,有较强的文学意味。

    ●清朝登飞云峰记

    飞云峰者,罗浮绝顶也。虽晴朗时,常有云雾笼复,去地四十余里,游人稀得到。尼余上者,复十人而九。或言磴道陡峻,不容兜舆;或言夏月草长,中有飞螟,伺人而啮;或言山中yīn晴不定,游者多为暴雨所阻。余日:“来粤东而不游罗浮,犹不来也。游罗浮而不登飞云,犹不游也。吾志必往,山灵岂拒我哉!”尘公见余意坚,趣办行具,五更作三十人饭,半以辱食,半导上山供午餐。

    遂自守右循西溪上竹篙岭,甚山削。五里至岭头,稍平坦,可乘兜舆。又二里,至罗汉峰;又二里,至文殊峰;并斩崖为径,下临绝壑,云蓬蓬然起于足下。俄而岚雾四合,上下混茫无所见。或虑而且作。余言冒雨游,亦复佳。又前五里许,至宝塔峰。峰多杜鹃树,有长丈余、大合抱者。老人言春月花开,满山如云锦。婆娑峰下。从者进所携酒,满引数卮而行。又前至小尖峰、大尖峰。又前至三小峰。又前至杜鹃峰。自宝塔至是可数里,往往穿杜鹃林中行,而此峰尤盛。丛柯连干,罗生岩间,类名园卉木。家人选可徒植者携之,人一本。又三里至七星峰,峰有七阜。又二里至分水田,林树茂密,一洞中流;旁多yào草,所谓泉源福地者也。又二里至凤凰台,台有巨石,平正如棋枰。又里许至阿耨池。池在乱石间,径三尺许,亭泓湛碧。旁有平台,可坐数人。老树戛云,藤萝蓊蔚。尘公命侍者汲池煮茗,出果饼疗饥。具汤沃饭,饭仆夫,而别命童子煮糜粥以待。是时云雾渐开,诸峰皆出其顶,垒垒如青螺髻。又里许,至见日庵故址。有杂树数百株,森梢竟谷。

    又二里许,至飞云顶。顶正尖圆,回望洞达。于是天无纤云,万象呈露。往时所见大小石楼、玉鹅、蓬莱诸峰渺在霄汉者,皆如培搂帖帖肘腋下,其顶可抚而摩也。振衣峰巅,游目万里。南望虎门外,大海弥漫,一碧无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