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xìng格;其论述则多节录诸子原文,在取舍剪裁中见出己意,因而“文辞清婉,有先秦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其中所述多历史故事,为刘向编《说苑》、《新序》、《列女传》所采录;赵晔撰《吴越春秋》也采取其中有关吴越的故事作素材。《说苑》等书中的故事已开古小说先声,《韩诗外传》则是衔接先秦诸子寓言、史传故事和《说苑》等书的单则故事之间的一个环节,在古小说发展史上当占一席地位。
成书年代和真伪
这部书被认为是韩婴写的,他为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时的博士,武帝(公元前14187在位)时他与董仲舒(约公元前179104)辩论过。他的传记(《史记》卷一百一二十一,第3124页及《汉书》卷八十八,第3613页)对他的生活年代提供的线索仅是这些,他肯定生活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20年之间,因此《韩诗外传》的日期应定在约公元前150年左右。
该书为韩婴所写,这从未受到怀疑,很难想象伪造之人会有什么动机采编纂这样的一部着作。然而关于这部书的完整xìng却有些疑点,因为《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列举了名为《韩外传》的书6卷及名为《韩内传》的书4卷,《汉书》中的韩婴传也提到了这两部书。但到了《隋书经籍志》(第915916页)时《内传》已经消失,尽管唐代的注家引用了属于《韩诗内传》的几条语录。《外传》在《隋书》的(经籍志》、两唐史书(《旧唐书经籍志》,第1970页;《新唐书艺文志》,第1429页)、《宋史艺文志》(第5045页)中都列为十卷。凡是现代的版本都含有十卷。
杨树达(《汉书补注补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8页)认为《外传》与《内传》两书被结合于《韩诗外传》一名之下,因为它们所含的资料其xìng质没有任何差异,两者也都不是阐发xìng的着作。实际情况可能比起杨所提出的简单并置更为复杂。在唐代各种类书以及唐代对经书和史书的注解者所引大批属于《韩诗外传》的文字不见于传世的通行本中。在《太平御览》引自该书的157条文句中,其中有23条为今本所无。
卷一
曾子仕于莒,得粟叁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怀其宝而迷其国者,不可与语仁;
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故君子桥褐趋时,当务为急。传云:不逢时而仕,任事而敦其虑,为之使而不入其谋,贫焉故也。诗云:“夙夜在公,实命不同。”
传曰:夫行露之人许嫁矣,然而未往也,见一物不具,一礼不备,守节贞理,守死不往,君子以为得fù道之宜,故举而传之,扬而歌之,以绝无道之求,防污道之行乎!诗曰:
“虽速我讼,亦不尔从。”
孔子南游,适楚,至于阿谷之隧,有处子佩而浣者。孔子曰:“彼fù人其可与言矣乎!”抽觞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逢天之暑,思心潭潭,愿乞一饮,以表我心。”fù人对曰:“阿谷之隧,隐曲之泛,其水载清载浊,流而趋海,yù饮则饮,何问fù人乎?”受子贡觞,迎流而挹之,奂然而弃之,促流而挹之,奂然而溢之,坐、置之沙上,曰:“礼固不亲受。”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琴去其轸,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向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悖我语,和畅我心。于此有琴而无轸,愿借子以调其音。”fù人对曰:“吾,野鄙之人也,僻陋而无心,五音不知,安能调琴。”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