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7 章(第1/4页)  大国无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败”的误读与误传。当“失败”一再被无意忘却、有意推卸、刻意曲解时,“失败史”难免变成一部伪书。当历史也被作伪,我们又到哪儿寻找真正的英雄?哪儿去洒一把凭吊的热泪?

    我不能不重复叹息:没有真相,即没有真理。一个讳言失误、失败的民族,在失落了历史之后,会不会失落眼前?在容忍了懦夫之后,会不会抹杀英雄?

    这或是过激之词。盛世万年,英雄无人抹杀。英雄是被掩埋的,黄土下,青山上,血沃劲草。田野的风,透着清新,那该是英雄的呼吸。

    可是在抗日胜利六十多年后,千里原野,你却又难见几处抗日英雄的陵园。

    忘就忘吧,哪堆黄土下没有冤屈的鬼魂!

    因为本书的先期判定是“尚武精神的百年失落”,所以滑头的作者也有绕过英雄的借口。但是他不准备绕行。倒不是要给这本小书加一个光明的尾巴,实在是想给这个充满乐感的伟大民族捣一回乱:你所有休闲的今天和明天,都可能要别人用鲜血和生命加以保护!

    日本近代中国史研究学者桑原藏说:

    以我个人的观察而言,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xìng一样,一国国民、一个民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特有的气质和xìng情,可以称之为国民xìng和民族xìng……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民族xìng,其最显著的民族xìng是文弱和保守……说起中国人文弱的原因,要而言之,中国人作为个体很少以暴力解决问题;作为一个国体,也不喜欢诉之于战争。所谓中国人的争斗,是指口头的争斗。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或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爱争斗的民族之一……所谓“黄祸论”即黄种人渐渐会压倒白种人的论调(这一论调在甲午战争前开始到日俄战争后进一步流行,至今是世界的一大问题),其实是颇没有根据的。

    桑原的认识,近乎事实。感谢他反驳了“黄祸论”。“文弱”的国民xìng,是从“本质”上判定的。本书叹“尚武失落”,则是对“趋势”的判定。“本质”文弱,无可改变,“趋势”变弱,还可恢复。所以当本书叹惋“中华尚武精神失落”的时候,依然对“尚武精神”的世纪复苏抱了一份期许。

    下面的简述,不是描画英雄谱。因为,抗日之战胜利六十年之后,中国还没有一部以国家立场编汇的抗日英烈名录英雄,只属于他们时代,且最终消失于他们的时代。

    跨时代的,不是生发于个人良知的英雄缅怀,便是依附于功利宣传的英雄张扬。

    “前世”之于“今生”,永远是一个片断的残梦。我能做的,或者只有个人视角的忆念吧:

    在中国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香炉峰下,有一座“南岳忠烈祠”,那是中国大陆上唯一纪念抗日阵亡国军将士的大型陵园。1997年,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苍天有眼,厚土有知,日月有光,英烈有灵,前人与后人,总能在这座清刷了污染的雁回之峰,悄悄进行一次灵魂对话了。

    忠烈祠石阶9层,共276级,据说暗合了第六、第九战区为国牺牲的中高级军官之数。

    37通将校碑,铭记着35位将军、2位上校。在这35名将军中,有22名少将、13名中将(追认上将暂不记)。年过50岁的仅2人,40岁以下者有18名之多。最年轻的为51军114师师长方叔洪将军,牺牲时年仅27岁(一说31岁)。在这一批牺牲的将军中,黄埔军校出身者7人,保定军校出身者6人,这证明:在抗日的最前线,人人效命,并未分嫡系与杂牌!1949年后,这37名将校英烈,仅有15人被承认为“烈士”,另22人一无追认。为国而死,不算“烈士”;国若有难,谁复从戎?英魂无语,百姓叹息。

    周围的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