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7 章(第2/4页)  许家屯香港回忆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英国人的策略,影响了他们,还是英国人接过他们的想法,形成英国人手中的“民意”、斗争策略,我的看法是两者皆有可能。我说,当前香港同胞正在“信中”还是“靠英”、留港还是移民的天秤上动dàng、摇摆,加速分化、重组。争取香港同胞信任,是迫切任务。

    李先念听到这里,有感而发地说:“争取人心,是第一要务。”

    对香港经济,我说六十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七十年代后半期“大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当前外在由于国际经济因素,内在是港英的高地价政策,导致楼宇供过于求,加上“九七”因素,地产市场正处于低潮,香港消费市场亦受到拖累。赵紫阳chā话:“地产活动,只是整个经济其中一环。”

    提到香港工业问题时,我说,香港工商界要我转达,请求中央允许香港工业产品进口大陆。我解释,工业是香港经济支柱,让工业产品开拓大陆市场,可令当前不景气的香港经济有所转机。

    李先念立即chā话:“不行,香港应去找世界市场,国内市场有限,不要来挤国内的产品。”我理解他认为允许香港产品进口,会减少国家外汇收入,并影响大陆工业的发展。

    我继续说,香港经济是殖民地型的资本主义,英资依靠特权、垄断、控制不少经济部门,处于举足轻重地位。近十年来,华人资本崛起,他们不少依靠英国起家,现已逐步成长为英国资本的主要竞争者。东南亚华侨资本、台湾资本,以及其他国家、地区资本,都认为香港是容易赚钱的地方。“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为他们带来不同的忧虑和打算,要繁荣香港,必须争取他们继续在香港投资。我说:“我们考虑的方针是:拖住英资;稳住华资;团结侨资、台资;争取外资;壮大中资。”

    胡启立听了很感兴趣,他重复说了这二十二个字,和我一句、一句核对,做了笔记。

    我对实施这个方针,汇报了初步想法。说到壮大香港中资企业时,我建议说到:可否学习香港商人改革进出口业务的经营。对投资房地产、股票、黄金等业务,进行试点,而后考虑逐步推开。

    李先念立即回应:“陈云同志说,‘肥水不落外人田’,国内资金还不够用,哪有钱出去投资。”

    此外,我又提到中国银行做生意的手法太谨慎,生意对象只集中在中小户,开拓大户不够,要改善。

    对此,李先念、赵紫阳都没有chā话,散会后,赵紫阳个别做了jiāo代:中银的改革要小心,整个国家的外汇都靠它!

    最后,我提议整顿新华分社、港澳工委的组织,改善干部士气低落,以及“一左二窄”的情况。要求中央批准扩充新华分社编制,增加经费,改革工作员工工资制度,逐步向社会工资靠拢。

    赵紫阳说:“要人问组织部。”那位组织部副部长随即问我:“要扩编多少?”我已估算了今后的工作量,回答说:“分社现在连看门、司机等勤杂人员只有百多人,难以应付今后任务,估算要五、六百人。”他嘱我弄个详细编制,让他们考虑。(结果认识编制后来扩充到四百人。)

    要人后又要说钱。赵紫阳指着王炳乾说:“要钱,你找他。”王炳乾是铁算盘,我在江苏工作时,每年至少和他吵一次架:地方要少缴多留,他则要多缴少留,最后总是算不过他。他这次说得慷慨,笑着问:“你要多少,预算带来吗?只要先念、紫阳同志点头,我给!”我也笑着说:“工作还未安排,哪来预算,你们给香港、澳门的钱也太少了,全年才给三千多万(港币),这点钱,就可以拿回香港吗?”说得几位负责人都笑了,赵紫阳也笑着说:“你向王炳乾开个价吧!我和先念同志都没有意见,是吗?”李先念笑着点点头。后来,经常费、特费共给了三亿多港币。第一年,没有用完,“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