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2 章(第2/4页)  许家屯香港回忆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八四年,经陆铿和杨奇安排,我和香港前景社成员会面。他们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造诣颇深,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且多批评中共的一群。那天聚宴的是劳思光、李怡、胡菊人、徐东滨、孙述宪、谈锡永、董千里(陆铿因事滞美),由李怡带头发言,对我穷追猛打。我因有心理准备,尽量地“存”了彼此之间的“异”,“求”了彼此之间的“同”,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整个宴会二、三个钟头,始终保持紧张却和谐的气氛。我也对他们尖锐的提问给予肯定我真诚地回答:他们这一群,不因有人批共、fǎn gòng,而被视为不爱国。

    我之所以与香港经常批共、fǎn gòng的文化人之间,较能接近jiāo友,这是关键一役。当时我回到新华社,有人用“舌战群儒”来形容,我说,“群儒”则可,“舌战”泽过甚。事实上,也是“统”多“战”少。“文化战场”也是一样,不打不成相识。我看,他们在宴席上,还是“舌下留情”的,没有过分为难我。后来,在新华社春茗活动安排上,我至少两次jiāo代,要同这一群再相聚会,不知什么原因,都没有安排。但个别之间,还是有接触的。

    《明报》董事长查良镛是从左派报纸出去,自创事业成功的。查良镛以金庸笔名创作的武侠小说,风行海内外,洛阳纸贵,历久不衰。我到香港不久,便宴请他夫fù。他知道我是他武侠小说的崇拜者,随即送了一套全集给我。后来他又从我口中知道邓小平也是一个“武侠迷”,就托我转送一套给邓小平。(我受邓小平办公室之托,在香港还为邓小平代购了古龙、梁羽生等人的全套武侠小说。)新华社内部分析,定《明报》为“中间偏右”xìng质。查良镛向我介绍,他对中共态度,是“同意的支持,不同意的批评”,支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我表示:“欣赏你这个方针。”

    当时《明报》的大陆消息较多。这是廖承志主政期间,为了扩大海外宣传,决定由中新社编辑,专门供应的;《明报》采用时,可改用“本报专讯”报眉。香港几张“左派”报纸的“老总”,几次向新华分社宣传部提意见,表示不满,要求也享此“小灶”待遇。我同情他们,专向中央反映,中央也jiāo有关部门处理,但一直没有落实。

    《明报》副刊有“哈公怪论”专栏,每天以尖酸刻薄的笔触,写热讽冷刺中共的短文,很有市场。查良镛向我表示,他出于市场考虑,才保持此专栏,并非完全同意其观点。我表示理解:“《明报》不用,别的报刊一样会用。”后来他与哈公之间,据说因经济上产生意见,停止了哈公专栏,还引起外界一些误会,一位是新华分社影响所致。

    对于几张大报的老板、总编、主笔、采访主任,我都分别宴请、拜会,并且每年至少安排一次,联络感情,相互了解,和增加公谊、私jiāo。《镜报月刊》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徐四民,在他家里介绍我和《中国时报》驻港特派员江素惠会晤,虽然jiāo谈不深,对她的智慧、美丽,留下深刻印象。

    《天天日报》的发行量、读者,仅次于《东方日报》和《成报》,社论多支持中方。在深圳特区开始成立之时,《天天日报》董事长刘天就在当时人存在观望的情况下,进入深圳投资,被赵紫阳称赞为“勇敢的人”。后来刘天就找新华分社,声称有财务上的困难,如不解决,《天天日报》可能倒闭易手,要求中国银行贷款三千万港币。祁锋、牛钊(当时也分管宣传部工作)和刘天就见面了解后,主张给予援助。经过工委讨论,我同意请中银给予贷款。中银除要刘天就以《天天日报》股票抵押外,还要新华分社出面担保,于是就由我签字,给予担保。岂知,刘天就拿到贷款后,置报社不顾,便不知去向。新华分社遭遇一个骗局。

    由于中银还握有《天天日报》的股票,祁锋等人遂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