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1 章(第2/4页)  抗日: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惨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死去的人.

    88岁的潘春元、63岁的潘刘氏、33岁的潘张氏等6人,就在奄奄一息时,被日军用qiāng杀害.

    日军发现东墙根人尸堆里有人没死,便往人尸堆扔手榴弹,zhà得尸ròu横飞.

    日军撤离宅院时,又在院内遍洒煤油,施放硫磺弹,大火腾空而起.有的人没死,在尸堆底下压着,日军搜索时也没发现他们,此时,由于忍受不了烈火的烧身,忙从尸体下爬出,跳进院内一口五丈多深的井里.

    日军离开宅院后,又在院外、村内外进行搜索.天将黑时,从村外南坡又搜出32人.大部分是孩子和fù女,日军强迫他们去潘家大院.走到南崖上,面对院中的大火,人们宁死也不肯再向前迈步,日军即在南崖上杀害了他们,又用刺刀将尸体挑下石崖,架盖松枝、干草,洒上煤油,点火焚尸.崖下33具尸体最后只剩下一堆炭状的骨头.渗进崖壁的血渍,直到十多年后还斑斑可见.

    大屠杀过后,日军又在全村纵火,潘家峪近千间房子,立时被烧光.浓烟里窜动着火舌,硝烟和血腥味弥漫着整个山川,美丽富饶的山村,顿时变成焦土.到处是坍塌的房屋、破墙、瓦砾、草灰、焦炭.野坡上没有拾草的孩子,也没有一群群的牛羊,再也看不到村中袅袅的炊烟,只留下一片瓦砾场,几堵残垣断壁上还残存着"庆祝中日满和平"、"建设东亚新秩序".

    这场血腥大屠杀,潘家峪1230名平民百姓惨遭杀害.被圈进杀人场而得以逃生的(包括受伤者)仅有276人.惨案发生后不久,八路军总政前线记者、《晋察冀日报》特约记者雷烨同志随同当地政府领导人丁振军、赵尚金、吴玉山等同志来到潘家峪,慰问在惨案中遇难受伤的乡亲.1月31日午后,他们进入潘家峪大惨案现场.雷烨同志在惨杀现场拍下了多幅照片,并以笔名朱靖写了一篇《冀东潘家峪大惨案》的通讯报道,登在1942年4月9日的《晋察冀日报》上.

    得知日军在潘家峪的暴行后,当地民众义愤填膺,纷纷发誓要同敌人血战到底,为死难的亲人报仇雪恨.1941年农历三月初,潘树平、潘树成、潘树堂、刘贺、潘树太、潘景龙等7名青年带头成立了复仇青年小队.后来,潘家峪村和邻村青年纷纷参加,队伍很快发展到120多人.五月初五,李运昌、周文彬、刘诚光、高敬之同志到潘家峪,并在火石营村召开军民大会.会上,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诚光宣布"潘家峪复仇团"成立.第一任连长是潘化民,脱产随十二团活动.1942年8月,复仇团编入了正规部队冀东军分区十二团(为该团二连).这支复仇的队伍,在冀东军分区的领导下,用大刀和手榴弹等简陋的武器同日、伪军进行斗争,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在丰润、滦县、迁安一带不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战斗胜利.在1941年夏季反"扫dàng"斗争中,潘家峪复仇团积极开展游击战争.11月14日,在遵化四十里铺一举歼灭伪治安军第六团部,毙伤伪军400多人.26日,又袭击遵化东面双城子修建据点的伪治安军第五团一部,毙伤伪军260余人.1942年6月,参加了著名的"甘河槽伏击战",当场打死了潘家峪惨案的罪魁祸首、杀人魔王日本顾问佐佐木二郎,为潘家峪人民报了血海深仇.从复仇团成立到抗战胜利,四年多的时间里,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150多次,歼灭、俘虏日伪军1021人,实现了为乡亲们复仇和争取民族解放的誓愿.

    为了缅怀和纪念死难的潘家峪同胞,当地政府先后重修了4座坟墓,立墓碑4座,建纪念塔、纪念碑、祠堂、纪念馆各一个.其中纪念碑碑文是这样写的:

    万古遗恨

    群山环抱、溪水长流中间,有广阔平地,宜于五谷,山坡有无数果园,特产葡萄.在这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