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书同文、人同种,唇齿辅车之关系颇为密切”,” 嫉视日本之强盛、厌忌日本之进步,百般猜疑、面谀背非,顽迷不化,不通大局之形势”, 所以才形成两国的” 感情之冲突”。因此,中日之间”若无大战,则不能大和;大战而大胜之, 中国始知日本之实力之不可敌,方可收协同之效”。
宗方小太郎将日本侵华看做是联合中国抗击西方的必要步骤,提出了先”以势力压制、威服中国”,中国屈服后再假以时日”在不知不觉间使彼感觉有与我(日本)联合之必要”,最后则可以共同对抗西方,”使之不能逞其yù望于中国中原,此不特中国之幸,亦日本之所以自守,保持亚洲体面之要务也”。
宗方小太郎认为对中国就是要痛下杀手,”煦煦之仁、孑孑之义,非所以驭中国人之道”。他认为此前bào发的中法战争,法国人就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军事上已经”制胜中国”的情况下”草草终局”,因此”劳多功少,且有贻误国家长远之计之虞”。
因此,他建议当时正在节节胜利的日本,宜将剩勇追穷寇:”必须排除万难,攻陷敌人之都城北京”,再”进扼长江之咽喉,攻占江淮重地,断绝南北jiāo通,使敌国陷于至困至穷、万无办法之地,使敌国政府和人民知晓真正之失败,而后达到我之目的”。
宗方认为,铁血政策成功后,就该实行怀柔政策:”以信义公道,赤心相jiāo,利害与共,患难相济,使两国人心和合融释,有如一家。” 他坚信,满清政权已经是”百弊丛生,濒于阳九之末运”,而”数亿之黎民待望仁政、仁人久矣”。他因此谆谆教诲战胜的日军,要在占领地实行仁政,以有效消除战后中国人对日本的”仇雠之念”。如果日本占领军能扫除中国政治的”宿弊伏dú”,以”公道至诚、待民如子”之心来施行大道,则四方百姓一定会”争先来归”。为此,他再三呼吁日本当局要重视这一”责任至重”的问题,选好用好占领地的民政官。
甲午战争后,西方最大的梦魇就是庞大的中国龙在已经西化的日本的”领导”下崛起。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