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2 章(第2/4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四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g为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起草了四封给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电报。

    第一封电报对刘邓出动后对敌之对策进行充分估计,认为敌人可能采取两种或三种办法对付刘邓大军,“第一种办法,迅速组织进攻,使你们不能立足。”“第二种办法,宁可给我以立足机会,不急于尾我进攻。”“第三种办法,即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办法,即以十二个旅左右分数路迅速进攻,又从山东抽调十几个旅用于长江方面。”

    máo zé dōng提出的对策是:“你们必须同时准备对付这几种办法,而主要准备对付第一种法,即用全副精神注意于运动中大批歼灭敌人,一切依靠打胜仗。”

    第二封电报,máo zé dōng规定了刘邓出动的时间:你们仍争取到8 月15日以后出动,最快8 月10日以后出动,不要太急。并提醒刘、邓:“你们南出前不要企图再打一仗,南出后在沙河以北亦以避免打大仗为宜。”

    第三封电报中,máo zé dōng对中原敌我形势作出判断,认为:“目前整个形势对我有利,敌已分散,我已集中。”“你们全军可以安全休整十天内外,鼓励士气,整顿队势,以利争取新胜利。”他在电报中关切地对刘邓、陈粟等将领说:“中央特向你们致慰问之意,并问全军将士安好。”

    第四封电报,máo zé dōng再次催促陈粟,要粟裕“应速西去,愈快愈好。”以策应刘邓行动。

    这一天,在中原前线,邓小平再次乘吉普车来到黄河大堤勘察水情。

    回到野战司令部,邓小平看到桌子上刘伯承的墨迹一“忧心如焚”。

    邓小平在桌前站住了,刘伯承看到他,忙问:“堤上情况怎么样?”

    “不好。险情不减……”

    10万大军面临抉择。

    máo zé dōng的心情极不平静;刘邓的心情极不平静。

    在陕北,“前有黄河,后有追兵”;在中原,“前有淮河,后有追兵”。刘邓大军的处境像党中央在陕北一样十分险恶。guó mín dǎng第48师、第7 师、第58师、第10师、第3 师、第65师、第52师、骑1 旅等19个旅,紧紧追赶着刘邓大军,敌65师的先头部队距刘邓大军只有30多里,而前面却是波涛汹涌的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征途中的最后一道险关。

    刘邓立即召开会议,打破常规,除各纵队领导外,司。政、后机关各部处的领导也都请来了。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室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从上到下,全部订满了十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图上除用红蓝两色标出各战场敌我态势之外,醒目的标出了陇海路和扬子江。会议开了一上午,刘、邓认真听着大家的发言,偶尔chā上一两句话。会议没有结果。

    下午,刘伯承驻足于作战室的地图前,先是用放大镜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移动,不时用拇指和中指比量着陇海线至长江边、津浦路到平汉线的距离,最后他的目光停在了陇海路、黄泛区、汝河、淮河一线,自言自语道:“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全局得势,譬之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

    统帅的决心是统帅的智慧、谋略和意志的体现,是统帅运用其渊博学识、丰富经验,发挥其预见xìng和洞察力的产物。即便是再伟大、再高明的统帅,定下决心的过程也是高度紧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痛苦的过程,犹如胎儿躁动于母腹之中。刘伯承叫人把邓政委找来。

    “我考虑停止休整,马上行动!”刘伯承向刚刚走进作战室的邓小平说。

    “我也在这么想。”邓小平与刘伯承想到一起去了。经过一番初步准备,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野战军领导以及各纵队负责人和冀鲁豫、豫皖苏军区负责人等再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