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3 章(第1/4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48年上半年,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和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先后进行了皖东、豫东、开封、襄樊、昌潍、兖州等一系列战役,大量歼灭敌人,收复了苏北、江淮地区。

    5 月31日,粟裕率领在黄河以北结束休整的第1 、4 、6 纵及特种兵两个纵队,渡黄河南下,与黄河以南的第3 、8 、10等纵队会合,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取得豫东战役的胜利,歼敌9 万余人。

    豫东战役证明打大歼灭战的想法符合实际。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个客观规律。这种大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条件。

    粟裕对此作了周密分析。他认为,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来看,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决战,又以在徐蚌地区为最有利。因为徐蚌地区不仅地形宽阔,通道多,适宜于大兵团运动,而且大部地区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背靠冀鲁豫老根据地,地处华东。中原接合部,距华北也不远,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还可以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打蒋系的徐州集团。如兵出中原,我军将处于白崇禧的武汉集团与刘峙的徐州集团之间,桂系可能参战。

    华东野战军1948年9 月16日至24日由粟裕指挥,发动济南战役,采用“攻济打援”的作战方法,由43个团组成强大的攻城集团,76个团组成打援集团,既要攻克济南,又要阻击从徐州北援之敌。由于攻城集团连续猛烈攻击,迅速攻克济南,歼灭了守敌,而徐州之敌因惧怕强大的打援集团,直到济南守军被歼之时,也未敢大举北援。

    在济南战役前,粟裕就考虑到打下济南以后华野向何处出动。1948年8 月23日,粟裕等在上报军委的电报中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路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这一想法是想以这一作战行动为下一个作战和渡江创造条件。济南战役敌人援兵没有来,就有必要,也有足够的力量,同敌人在江北再作大的较量。粟裕有这个战略决心。所以就有了这份对战略决战产生重大影响的电报。

    济南战役使华北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guó mín dǎng军徐州。郑州、济南三足鼎立的态势陷于瓦解,徐州“剿总”刘峙集团所属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黄百韬兵团云集在徐州周围,依靠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形成所谓“一点两线”的部署,企图阻止华东野战军南下作战,以屏障南京。

    如今,蒋介石为确保对津浦路、陇海路、平汉路的控制,阻止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军会合,将部队沿陇海路、平汉路、津浦路部署:孙元良第16兵团的两个军驻郑州;邱清泉第2 兵团五个军驻商丘;刘汝明第8 兵团两个军驻开封;黄维第12兵团四个军驻确山;冯治安第二绥靖区四个军驻徐州;李弥第13兵团三个军驻碾庄;黄百韬第7 兵团五个军驻新安镇;李延年第6 兵团四个军驻海州。

    这样,蒋介石就以徐州为中心,沿津浦、陇海线部署了两条长蛇阵。对此部署,máo zé dōng与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不约而同地戏称:蒋介石不愧是个基督徒,在徐州为自己摆了个十字架。

    四个月前,粟裕立下军令状,要在4 -8 个月内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仗。máo zé dōng是非常理解粟裕的心情的,粟裕具备作一名优秀战役指挥员敏锐、大胆、坚定和镇定的素质,他是在认真实践自己的诺言。

    在粟裕给máo zé dōng发去电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