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 章(第1/4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特别是人民革命力量的空前壮大和蒋介石的内战兵力远在大西南难于短时间部署到位等客观事实,同其既定的“内战”方针相对立,这又使得蒋介石顾虑重重。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的矛盾心理驱使蒋介石一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反革命策略。因此在重庆谈判开始,他曾确定‘“政治上极度宽容,军事上不稍迁就”的谈判方针。

    此次,蒋介石邀请máo zé dōng赴重庆参加和平谈判,他的如意算盘是企图利用和谈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有利于嫁祸内战责任于中共。如果máo zé dōng不来重庆,就可以给共产党安上个拒绝和谈、蓄意内战的罪名,将战争责任推到中共身上,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蒋介石自信máo zé dōng本人是不敢冒险赴渝的);如果máo zé dōng真的冒险来了,就让给中共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其jiāo出解放区,jiāo出军队,这样他最后剿灭赤手空拳的共产党就易如反掌。二是有利于赢得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时间。如果中共赴渝和谈,可以用谈判来取得调兵遣将的必需时间,而这些时间对于军力远远超出共产党军队的guó mín dǎng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美国“一边倒”的对华政策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华究竟采取何种政策,具体地说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guó mín dǎng采取何种政策,这对于战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将产生至关紧要的影响。

    二次大战的硝烟散尽,中国局势却一直剑拔夸张。

    自1945年4 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因脑溢血逝世后,在最高法院院长主持下,副总统杜鲁门宣誓就任总统。当时,全世界都在关注和担心他能否继承罗斯福的伟大事业。然而,他与前总统罗斯福相差太大了。他的经历,甚至连相貌都使人感到失望。

    杜鲁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讲起话来既像密苏里州的村野粗人,又像个pào兵队里的pào长。他看起来不像一个政治家,倒像个银行职员或者服饰商店的小伙计。

    但是,富有自知之明的杜鲁门懂得如何使用职权,知道为什么有的总统会成为坚强有力的首脑,而有的却软弱无能。7 月初。他乘坐美国巡洋舰奥古斯塔号赴欧洲,与邱吉尔和斯大林在已经投降了的德国波茨坦会晤。

    在会面中,身高只有5 英尺10英寸的杜鲁门发现邱吉尔和斯大林两位巨人都比他矮,照相时他俩都喜欢站在高一级台阶上同他一起合影。杜鲁门大为诧异,他似乎因此增强了自信心。在波茨坦期间,杜鲁门获悉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向日本投放,以促使这个该死的东亚帝国早日投降。在横渡大西洋回国途中,他得到报告:8 月5 日,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bàozhà,造成了巨大破坏;四天后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bàozhà。果然,8 月14日,日本投降了。更令人瞩目的是,二战后,杜鲁门使美国经济平稳地从战时状态转向和平建设时期,并没有因战争影响而造成经济萧条,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随着大战的结束,人们的眼光开始转到战后的世界上来。

    此时的杜鲁门不停地注视着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猖撅一时的法西斯主义和势力没落了,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的全球xìng政治格局里,美国从战前有实力而无名分转为战后的既有名分又有实力的霸主地位,它与苏联这个社会主义的庞大国家无论在欧洲或者是在亚洲都形成了两大国际势力的对峙局面。

    在中国这块最关键而又最敏感的土地上,内战正迫在眉睫。复杂的是,经过二次大战,中国国内的民主力量增长,社会主义力量得到壮大和发展,中国内战的结局不仅有一个政治领导权转移的问题,而且有一个两种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