茬的,面对máo zé dōng之天衣无缝的回答,他只好无可奈何地表示,要是当初按照《延安协定》(除联合政府的名词不要外)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好了。赫尔利在谈判中旧事重提,充分反映了他那穷途末路的凄凉心情。也许是心有感应吧,他这次回国后不久便被杜鲁门解除了大使的职务,此后,他再也没能踏上中国的土地。máo zé dōng对这位前美国驻华大使的印象也是再坏不过的了。返回延安后,máo zé dōng在谈到赫尔利的恶劣表演时,曾气愤难平地说:“美国政府、魏德迈、赫尔利,对我们很坏。
在谈判陷入僵局期间,周恩来等中共代表与文化、fù女。产业。新闻各界及各党派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向他们详细介绍国共谈判的真实情况,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指出谈判停顿的责任在guó mín dǎng。经过周思来卓有成效的工作,各方人士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认为中共已仁至义尽,不能再有让步。否则,不仅是中共的损失,而且也是全国民主力量的损失,其他民主党派及地方实力派将同感威胁。有的民主人士甚至提出,今后应改变谈判方式,由各党派参加的政治会议来代替现在的国共谈判,立即结束党治,组织民主联合政府等。他们纷纷指责guó mín dǎng,为中共鸣不平,从而使guó mín dǎng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
在对中共施加压力后未能奏效的情况下,蒋介石本人也乱了方寸。他感到如继续对中共施压,最终只能导致和谈破裂,如果和谈破裂对guó mín dǎng未必有利。战后苏联的动向,尤其是中共如在东北发展,令蒋介石忧心仲忡;美国的态度同样令他放心不下。为此,他在9 月20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俄国对‘共毛’之袒护,几乎以此为奇货,预备制造其傀儡,美国蒙昧,且为之保证,殊为可叹!此时俄国是否因此借口毁灭其盟约义务促使蒙疆内侵与久踞东北?……又美国舆论与政策,是否因之改变,弃绝我国不再予以接济乎?中共因之‘叛变’,其能有成乎?”
可见蒋介石十分担心重庆谈判的结果很可能会直接影响美、苏两国的对华政策。如果这次和谈不欢而散,蒋介石必然承担主要责任,如此无论从国际或者国内对其都不会有好印象。总之,无论从哪方面考虑,蒋介石都不敢过于造次,把事情做过了头,导致和谈破裂,他无法向世人jiāo待。
其实,guó mín dǎng使谈判陷于搁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恐吓中共作出更大的让步,并非真的使谈判中止。当赫尔利亲自出马向máo zé dōng施压无效后,蒋介石已经意识到,中共再作大的让步已无可能。所以到了9 月25日,guó mín dǎng方面由张群出面主动向周恩来表示要重新谈判,继续就双方僵持的政治问题和解放区问题进行谈判,这样一来。僵局便打破了。
从9 月27日起,重庆谈判进入最后阶段。双方在这一阶段共进行了四轮会谈,并取得了如下进展:(一)军队整编问题,认为中共军队缩编为20个师的数目可以考虑,商定由军令部次长刘斐、军政部次长林蔚和第18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组成三人军事小组,具体磋商全国军队之整编问题;(二)解放区问题,虽未达成共识,但同意继续商谈;(三)国民大会问题,。同意提jiāo政治会议解决;(四)政治会议问题,同意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派及社会贤达推荐代表出席,代表人数原定guó mín dǎng、共产党、民主同盟及社会贤达各9 人,但青年党要求独立参加政协,后经周恩来斡旋,重新确定的名额分配比例为:guó mín dǎng8 人、共产党7 人、民主同盟9 人、社会贤达9 人、青年党5 人,共38人。
鉴于国共谈判已取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