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4 章(第3/4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题。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彭真、林彪、林枫、罗荣桓、吕正cāo、萧劲光、伍修权。高岗、黄克诚等。

    在会上,与会领导人就上述东北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在战与和的问题上,部分领导成员如林彪,坚持认为和谈的实质是蒋介石的最大yīn谋,罗荣桓、陈云、高岗、黄克诚等都同意这一看法。

    在城乡关系问题上,是以占领城市为主,还是以占领乡村为主,与会领导成员也有一定争论。

    在建军问题上,彭真、罗荣桓、林彪等对于“一招而来”,不讲阶级路线的扩军方式,结果造成部队成分严重不纯问题均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在战略方针问题上,与会领导成员就敌我力量悬殊、打阵地战以及对手情况的变化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据原东北野战军老领导。原上海市委老书记陈沂回忆,“总的说,会议对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当时尚无统一的认识和决定;在行动上,有些方面做得好一点,有些则做得差一点,还没有真正开展发动群众的运动。”

    伍修权回忆这次会议时提到:“在此以前,我们对东北地区的局势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主张打大城市,另一种意见是离开铁路干线建立农村根据地。正在此时,党中央给东北局发来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中小城市和农村。抚顺会议讨论并一致同意了这一方针。”

    韩先楚回忆中谈到:“由于处于认识过程中,又受到当时与guó mín dǎng和平谈判这一政治局势的影响,从(1945年)9 月下旬起,中共中央虽多次指示东北局‘让开大路,占领西厢’,大力建立东北根据地,但中间曾多次发生过摇摆和变动,以至在东北的领导层和广大干部中间,对和战问题、根据地建设和城乡关系以及作战方针问题,都产生了一定的分歧和混乱。”

    以上回忆均反映出了当时东北局领导成员内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认识不统一。这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东北已经小打不断,但是整个国内的大趋势仍然是和平气氛多于战争气氛。国内还在和平谈判,政协会议也在举行,中共中央领导人也曾真心期望和平的到来,并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和姿态。

    这次会议在以上一些重要问题没有取得大体一致的认识,是一次议而未决的会议。

    由于抚顺会议上,大家认识未及统一,会后,彭真于4 月19日在为东北局起草的《切不要忽略根据地的建设》指示中,严厉批评了这一时期由相当一部分干部只想在城市工作,不愿到农村去进行艰苦细致的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工作的偏向,并强调“应准备应付持久的、更残酷的、更剧烈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特别是武装斗争。”

    陈云是认识以上问题较早的东北局领导人。他在抚顺会议之前的2 月25日就曾致电东北局,提出:美蒋将全力北来,而东北我军“现有主力已无独占东北可能,下决心放弃独占东北的打算,应立即执行中共创造根据地的指示,除将适当数量的主力以迟滞蒋顽北进为目的进行作战外,将必须数量的主力及干部分散到东、西、北满一带领导新部队,肃清反动势力,创造根据地。如再犹豫,将既不能独占东北,又无依靠的根据地。”应该说,陈云的这些话讲得是十分中肯和符合当时东北实际的。

    罗荣桓身患绝症,但在抚顺会议后,还给东北局写了一封信,提出自己的四条建议。这些建议如下:(一)东北战争要作较长期准备,不要把和平估计过急,而且自己应发展全面工作,要全力支持这一长期战争,应很好地接受最近与内战时的教训。

    (二)部队作战须保持有生力量。就是和平,须要有本钱,不要发生拼命主义情绪。东北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