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9 章(第2/4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至渭北山地,北至长城,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宁夏东部共20余县,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境内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800至1200米,有洛河、延河、无定河流过。由于流水长期侵蚀,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地形,山岭纵横,沟壑jiāo错,道路稀少。这种地形有利于进行小兵团的防御作战,而不利于大兵团进攻作战。加之该区接近寒带,土地贫瘠,气候干燥,水源缺乏,粮食生产极为困难,其他物资也很贫乏,给部队的给养等供应带来了不少困难。这也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将晋绥野战军5万人分出去的最为重要的理由。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始终集中胡宗南的部队和西北马鸿逵、马步芳的“马家军”,加上东面的黄河天险,形成四面围困陕甘宁解放区局面。到全面内战bào发,其总兵力已达40多万人。其中胡宗南集团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队有10个整编师、30个旅,约30万人,从南面向陕甘宁边区实施包围。马步芳和马鸿逵“二马军”,均为西北地方封建军阀,曾残杀过红军将士,是蒋介石在西北的帮凶。“二马”共有5个整编师、15个整编旅,合计12万人,负责从西面封锁包围陕甘宁解放区。此外,还有驻榆林的guó mín dǎng军第22军邓宝珊部及陕北guó mín dǎng保安团,共有2万多人。后者虽然兵力不多,如果配合西、南两个方向上的guó mín dǎng军行动,就能威胁陕甘宁解放区的腹地。

    由于陕甘宁解放区的特殊地位,guó mín dǎng军必yù将其摧毁,必yù占领延安。面对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陕甘宁解放区军民加紧备战,准备打击进犯之敌。8月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了《关于紧急动员准备战争保卫边区的指示》。8月16日,懈放日报》发表了《动员起来,粉碎蒋介石进攻》的社论,提出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保卫边区,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的口号。

    32.南线出击,接应王震359旅从中原胜利北返陕甘宁

    1946年9月1日,当时惟一能对外代表解放区军民的新闻机构新华社发布了“中原军区王震将军所部已胜利突围,于昨日抵达陕甘宁边区边境”的电讯。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

    1946年6月底,中原军队开始突围,359旅在李先念、王震的率领下,于8月跳出重围,到达陕南地区,并开始按中央的指示分散游击,建立根据地。guó mín dǎng军胡宗南早就盯上了这支英勇善战的部队,他以两个旅自石泉、汉yīn、安康向北推进,以两个旅向东推进,又以五个旅从东、北两面进行突击,企图包围359旅于旬阳、关口、太山庙地区。

    8月9日,王震致电中共中央军委máo zé dōng并李先念等:“第14旅(即干部旅)干部团已完全分散隐蔽游击,化装走百余里,军事干部随我行动,警卫团剩4个连分散后又跟上主力,已编人三五九旅;三五九旅划分游击区工作,因敌紧跟与我保持接触,我部因人地生疏不便游击,敌均又靠拢来,请中央考虑拖回边区,主客观条件亦有可能拖到。”

    中共中央考虑到陕甘宁边区作战的需要,以及王震所部面临的困难,同意359旅北返,并让陕甘宁联防军派出有力部队接应王震回延安。8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在给王震的电报中指出:“你们若能在文武、成康、陇南一带创造根据地,对发展西北,配合全国斗争均有重大意义。如若不能,则按照你们的部署行动。边区已准备3个团相机接应。”

    接应王震所部北返延安,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在全面内战bào发后的第一个作战任务。

    王震接到中共中央让其率部北返的指示后,从8月19日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