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9 章(第3/4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zé dōng指示张宗逊、习仲勋:“望乘敌南撤中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旅,即可推迟敌进攻延安的计划。”

    3月3日,张宗逊、习仲勋决心攻歼已撤至西华池之guó mín dǎng军整编第17师第48旅(相当于师),并于当晚发起战役。战至5日晨,在歼击第48旅1500余人后,因增援之敌已经迫近,陕甘野战集团军,为避免被动,被迫撤出战斗。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陕甘野战集团军在关中和陇东地区的作战,虽然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却取得了与胡宗南部进行作战的初步经验,这对于即将开始的转战陕北作战,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

    1947年3月18日,胡宗南终于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突袭延安的作战。máo zé dōng率精干的中共中央军委总部,转战在陕北,继续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直到1948年3月打败guó mín dǎng军重点进攻后才东渡黄河,去了西柏坡。

    第十四章纵横驰骋

    1946年10月12日,当得知张家口突然失守后,中共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深深感到问题的严重xìng。中央军委、máo zé dōng和晋察冀中央局本打算以坚守张家口为诱饵,吸引平绥路东西两个方向上的guó mín dǎng军来攻,而利用张家口易于防守而不利进攻的地形,达到大量歼敌的目的。然而却出现了敌人没有被歼灭,地方也迅速丢失的不利局面……

    在张家口失守的当天,中共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致电聂刘萧罗,帮助晋察冀分析面临的形势,以求找到尽快恢复士气的办法:“张垣失守后,傅作义部已极端分散,利于我各个歼灭。但目前我仍应以一部在张垣附近钳制傅军,我主力仍在东面原地依计划歼敌,以期彻底击破东面之敌。我对16军已给了一个相当严重之打击,如这两天对94军又有给以根本打击,则今后只须对53军以一二个打击及对16军再给一二个打击,便可彻底粉碎东面之敌进攻。然后我军加以休整即可以向西打傅。在几个月内完全可能打破东西两面之敌。目前你区敌人进攻,无论傅作义、李宗仁均已达到顶点,其后备已经用尽,我们方面一城一地之得失无关大局,主要任务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望本此方针鼓舞士气,团结全党,完成中央给你们的任务。”

    máo zé dōng在电报中讲了三点基本意见:一是guó mín dǎng军的进攻已经到了顶点,是强弩之末;二是要想办法消灭guó mín dǎng军有生力量;三是要加强团结,鼓舞士气。

    晋察冀战略区的领导人正是带着这一指示,踏上了撤离张家口后的艰苦转战征程的。聂荣臻这位经受过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战考验的杰出解放军高级将领,又一次遭遇到了对手的强力挑战,他在紧张地思考着扭转危局的对策。一路耳闻目染,使他深切地感到有必要先召开一个统一思想的解放区高级领导人会议。

    52.扭转危局的“深源会议”

    “我们艰苦奋斗抗战八年,钻了八年山沟,刚进张家口一年多点儿,为什么又把它让给敌人了?”

    “张家口的丢失主要是军事指挥上的问题。进攻、防守等都存在问题”。

    “丢失了张家口,晋察冀就等于完了。”

    这就是自1946年10月11日张家口弃守以来,流传在晋察冀一部分军民中的思想情绪。在解放区其他各战略区大量歼击guó mín dǎng军的时候,晋察冀军民却因不能打胜仗而滋生的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抑制,并统一全区的思想,不仅将很难在后续战争中取得胜利,而且可能还要陷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1946年10月22日,自张家口突围而出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