ìng登陆。
在讨论波兰问题时,丘吉尔用三根火柴分别代表德国、波兰和苏联,主张三根火柴都应该从东向西挪动。也就是说,苏联西部边界往西移到寇松线,从而确认了1939 年9 月苏联根据苏德秘密议定书而占领的地域;波兰西部边界则往西移到奥得河,让波兰从德国取得一些领土来补偿它在东部失去的领土。斯大林表示,如果把东普鲁士北部,包括柯尼斯堡划归苏联,他将接受寇松线作为苏波边界。美、英要求苏联恢复同波兰流放政府的关系,苏联指责该政府反苏,但表示如果它能改变态度,苏联准备同它开始谈判。
关于远东问题,斯大林表示赞同《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朝鲜应该独立,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斯大林还提出,苏联在远东没有一个不冻的港口。罗斯福提出,大连港可以成为国际保证下的自由港,斯大林认为这是个不坏的主意。
会议还就建立未来的国际组织和战后处置德国等问题jiāo换了意见。
会议最后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德黑兰宣言宣称:关于战争问题,三国已经议定了消灭德军的计划,并就从东、西、南三面对德采取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达成了一致协议;关于和平问题,三大国的协力同心将导致永久的和平,苏、美、英和所有联合国家负有创造和平的至上责任。三国一致同意1944 年5 月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实施“霸王”作战计划,美英军队将在法国的北部和南部登陆。苏联声明,一俟欧洲战事结束,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
德黑兰会议加强了英、美、苏三大国的合作,特别是确定了开辟第二战场的义务,有利于加速打败德国法西斯。斯大林说:“德黑兰会议关于对德国共同行动的决议以及这个决议的光辉实现,是反希特勒联盟战线巩固的鲜明标志之一。”罗斯福说:“我们的风俗习惯、哲学以及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各自根据本国人民的意愿和思想制定自己的事业计划。但是我们在德黑兰这圣已经证明,我们这些国家的理想各不相同,仍然可以欢聚一堂,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为了我们自己以及全世界的利益,手挽手肩并肩地前进。因此,当我们离开这个历史xìng盛会时候,我们第一次能够在天空中看到传统的希望象征彩虹。”但是,在德黑兰会议上,已开始出现了大国主宰世界的苗头。美、苏、美首脑背着中国就轻率地决定把大连划为国际自由港,进行牺牲盟国利益的策划,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里值得再写一笔的是,尽管西方的政治家们在意识形态方面和苏联领导人不同,但他们都赞赏斯大林的风度和才能。人所共知,斯大林有时容易动怒,而且不容异见。但在整个德黑兰会议工作期间,他都能克制自己。甚至在气氛十分紧张的时刻,他也很沉着、镇静、彬彬有礼。罗斯福说,他言简意赅,目的明确,为达到目的耐心而又坚韧不拔。英国总参谋长艾lún布鲁克认为,斯大林具有杰出的军事头脑,说他每次发言都以他那敏锐而又准确的洞察力来弄清局势的各种含义,“在这方面他比罗斯福和丘吉尔突出”。美国驻莫斯科的军事代表团团长迪安将军说:“谁也不会看不到此人的伟大之处。与这种本质上的伟大结合在一起的还有一种魅力,有时还有一种通情达理的热情,这种人情味似乎同他在为苏维埃国家利益表现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无情不相吻合。”美国航空队(美国空军前身)司令阿诺德在日记中曾这样评价斯大林:他“无所畏惧,才华横溢,思想敏捷,能言善辩,不讲情面,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他关于英国人,关于首相和布鲁克的既幽默又尖刻的评述,表明了他对他深信不疑的事情上的勇气”。
丘吉尔也说:“斯大林的风度是很有魅力的,如果他想表现出这种风度的话。”
斯大林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