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格河一线设防固守,可是苏军在某些地方已抢先一步抵达该河。更可怕的是,供A 集团军群右翼部队使用的乌克兰铁路线已落入苏军手中,德军不得不依赖那些效率低下的罗马尼亚铁路了。鉴于这种形势,克莱斯特决定从布格河向西撤到罗马尼亚。
这时,胡贝的第一装甲集团军还陷于苏军的重围之中。4 月2 日,朱可夫元帅给胡贝下最后通牒,如果到傍晚还不停止一切抵抗,那么后来投降的德军将有1/3 马上被qiāng决,所有的德军军官捉住后格杀勿论,胡贝不予理睬,因为他已得知希特勒从法国调来的一个党卫军装甲军就要赶来增援。胡贝率部拼死向利沃夫方向突围,经过约260 公里的行军,终于在4 月9 日与第四装甲集团军会合。在后来政治失意的日子里,朱可夫元帅一直因为未能歼灭这股德军而受到指责。但希特勒已经不能忍受接二连三的失败,他决定走马换将。
3 月30 日,坐在利沃夫司令部里的曼施泰因元帅收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元首的座机“秃鹰号”马上莅临。曼施泰因急忙去迎接,却在元首座机上意外地见到了克莱斯特元帅。他当即被告知,他已和克莱斯特一起被解除了职务,接替他们指挥的是莫德尔和舍尔纳两位将军。前者有“防御勇士”之称,后者刚担任陆军总部国家社会主义党督导部部长,是个狂热的希特勒信徒,这两位是希特勒当时的心腹爱将。希特勒还别出心裁地改变了这两个集团军群的番号:莫德尔的南方集团军群改成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舍尔纳的A 集团军群改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实际上,这两个集团军群都已不在乌克兰境内,如此做法只不过是要表明“收复失地”的决心。
这一招并不见效,德军仍未摆脱失败的命运。不久,他们迎来了在乌克兰战场最后的,也是最惨痛的失败。
出于政治和声誉的考虑,希特勒下命令要死守克里米亚半岛。扼守克里米亚的第十七集团军司令叶内克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幸存者,他以指挥得力,组织严密而著称,颇得希特勒信任。但叶内克对固守克里米亚却没什么信心。其实,就连一个最下等的士兵都知道这个半岛是无法保住的。于是,叶内克私下制定了向塞瓦斯托波尔撤退以及可能实施的紧急撤退计划。舍尔纳将军在视察半岛的情况后,对这里的前途也心知肚明,他请求希特勒给叶内克以最大的自主权来采取他自认为适当的行动。希特勒没有同意,他怕叶内克会自作主张地撤出克里米亚半岛。
4 月8 日,苏军向克里米亚发动猛攻。担任这次进攻任务的是北部的托尔布欣第四乌克兰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和伏罗希洛夫负责组织这次进攻的协同动作。苏军的兵力近50 万人,相当于32 个师,拥有560 辆坦克、1200架飞机。
德军的防御立即土崩瓦解。前线的德军作战部队既无pào兵支援又缺乏弹yào和反坦克pào,一遇到苏军的坦克便四散逃命。叶内克便命令德军向塞瓦斯托波尔实施全面撤退。希特勒迫于无奈批准了这一行动,但要求无论如何要将塞瓦斯托波尔守住。这又谈何容易!4 月16 日,苏军便占领了包括雅尔塔在内的大部分战略要点。德国的作战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有的营人数还不到30 人,重武器又丧失殆尽,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得到撤退的命令。
舍尔纳硬着头皮去见希特勒,准备说服元首退出克里米亚半岛。但他一见到希特勒,却又没有了开口的勇气。他肃立着听元首给他讲坚守克里米亚的战略意义,然后希特勒又给他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允诺提供武器,增派援兵。舍尔纳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希特勒。
4 月24 日,守卫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军残兵败卒接到了元首的指令,要他们在塞瓦斯托波尔坚守到底。这无异于是在宣判他们的死刑。叶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