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6 章(第2/4页)  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科捷利尾科夫斯基战役

    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指苏联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左翼军队为抗击企图解救斯大林格勒附近被围集团的德军的进攻并粉碎援敌,于1942 年12 月12~30 日进行的一系列防御和进攻战斗行动,是斯大林格勒反攻的组成部分。

    结果,苏军打破了德军解救被围于斯大林格勒军队的计划,击溃了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集团。苏军在击退德军后,未经战役间歇即转入了反攻。苏军在科捷利尼科夫斯基的战役中前进总纵深达100~150 公里。

    顿河中游战役

    顿河中游战役指苏联南方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军队在苏军斯大林格勒反攻发展过程中,于1942 年12 月16~30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

    12 月16 日,在pào火准备之后,苏军转入进攻。苏军的进攻受到德军顽强抵抗。17 日,第二十五、十八坦克军和第十七、二十四坦克军先后进入jiāo战以加速突破。18 日日终前,德军被分割为4 个孤立地段,并向南、西南方向退却。24 日,苏军攻占塔钦斯卡亚。12 月底前,西南方面军进抵新卡利特瓦、马尔科夫卡、米列罗沃、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线,在北设防固守。

    结果,苏军推进150~200 公里,大败德军,并前出至德顿河集团军群后方,使斯大林格勒罗斯托夫方向的情况发生了决定xìng变化,并预先决定了被围德军的命运。

    罗斯托夫战役

    罗斯托夫战役指南方方面军在外高加索方面军配合下,于1943 年1 月1日至2 月18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

    战役是为了粉碎顿河下游的德军,解放罗斯托夫,并以此切断德军北高加索集团北退之路。苏南方方面军于1943 年1 月1 日发动战役后,遇到德军激烈反抗。23 日日终前,方面军进抵北顿涅茨河、顿河、韦肖雷、采利纳一线,德军反抗被击破。2 月7 日,苏军攻占了巴泰斯克、亚速,12 日攻占了沙赫特,13 日解放了新切尔卡斯克。争夺罗斯托夫之战尤为激烈。14 日,苏军攻占了该市。德军撤向米乌斯河既设防御地区。苏军再次进攻未果,18 日转入防御。

    罗斯托夫战役是在前一次进攻战役过程中进行准备,并且就以原有兵力未经战役间歇实施的,苏军向纵深推进300~450 公里,德顿河集团军群遭重创。

    突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突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指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于1943 年1 月12~30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战役目的是粉碎拉多加湖以南的德军集团,并恢复列宁格勒与各地的陆上jiāo通线。

    该战役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被合围后,苏军于1942~1943 年冬季展开的总攻过程中进行的。进攻于1 月12 日凌晨开始,合围的两个方面军不断对进。德军频频出动航空兵,以求突围。但德军的企图被打破。18 日,拉多加湖整个南岸之敌被肃清,零星敌群被消灭。沿岸打通了8~11 公里宽的

    走廊,恢复了列宁格勒与各地的直接陆上联系。德军的封锁被打破。

    突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是列宁格勒会战的转折点。从1943 年1 月起,列宁格勒附近的作战主动权,终于转至苏军手中。德军与芬兰军队会合的威胁消除了。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指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会同西南方面军第六集团军于1943 年1 月13~27 日进行的进攻战役。战役目的是粉碎奥斯特罗戈日斯克、卡缅卡、罗索什地域的德军,攻占利斯基坎捷米罗夫卡铁路,并为尔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