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罗季奥诺夫,负责轻工业和财政工作的部长会议副主席柯西金等。这两派斗得很厉害。书中说:
斯大林鼓励这种派别斗争,因为他明白,这对于他的政权没有丝毫损害。除此之外,斯大林意识到,他们之间彼此勾心斗角、追名逐利的权力斗争,给斯大林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罢免他们的机会。他总是起用没有上层斗争经验的年轻的党务工作者来替换他们。
日丹诺夫于1948年死去,第二年就制造出了一个“列宁格勒案件”,沃兹涅先斯基被处死。权力斗争的继续导致了所谓的“医生案件”,克里姆林宫一大批保健医生被捕,想以此为突破口对元老派进行清洗。本书作者认为,“很明显,贝利亚是斯大林清单上第一个要消灭的人。”斯大林一死,这“案件”也中止了,被捕的医生也就放了出来。
斯大林死后,高层权力斗争出现了全新的格局。作者说,这时,“赫鲁晓夫便抓住机会向他觊觎的权力顶峰爬去。”本书作者同赫鲁晓夫有过直接的jiāo往,对此人的印象很不好,说他“善于投机钻营、玩弄yīn谋诡计”。“为达此目的,他(赫鲁晓夫)必须摧毁马林科夫贝利亚同盟”。这一点,他有步骤地做到了。6月,他让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这时马林科夫已将党中央书记的职务让给赫鲁晓夫了)签发了逮捕贝利亚的命令。这以后,就是一步一步地来收拾马林科夫了。书中说:“在国家领导人中,不存在任何贝利亚yīn谋,而有的是整贝利亚的yīn谋。”“不论贝利亚在1953年4月至6月间是出于何种动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有关撤销劳动改造管理总局、释放政治犯、改善同南斯拉夫关系的主张中已经包含了赫鲁晓夫在‘解冻’时期所实行的‘消除个人迷信后果’的基本措施。”
在我看来,这可以算是一本研究苏联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书中有不少论点,很有助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这里随手举几个例:
在雅尔塔协议中,美国、英国和苏联对战后世界进行了划分。无论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但是这一协议是以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为前提的。
斯大林与日丹诺夫开始了“同世界主义者斗争”的运动,目的是加强与外界的隔绝并在知识分子中清除任何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斯大林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想巩固苏联在东欧的地位,并在那里建立起苏联那样的社会制度。
党的高层领导发动反对“世界主义”和反对“个人迷信”的一次次运动,就是为了铲除前进路上的对手和向他们提反对意见的人。
在向读者介绍了这本大可一读的书之后,不得不附带说几句对译文的意见。几位译者不辞辛劳译出了这部三十多万字的大书,他们的劳绩是应该受到感谢的。只是如果能够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就更好了。一个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书中的众多人名,没有采用流行已久的规范的译法。例如,“墨索里尼政府外jiāo部长基亚诺”(138页)通译为齐亚诺;曾任苏联外jiāo部长和驻美大使的利特维诺夫(261页等多处)通译为李维诺夫;苏联驻瑞典大使科洛思泰(310页)通译为柯lún泰;以色列政治家梅耶尔(347页)通译为梅厄;匈牙利的政治家伊姆拉纳侍(416页)通译为伊姆雷纳吉。
朱正:听局中人谈幕内事读苏多普拉托夫回忆录(6)
更不可理解的是就在同一本书中同一个人的译名也有不统一的。例如:朗纳科恩(203页)后面又译为洛娜科恩(217页);布尔加林(274页)后面又译为布尔加宁(360页);作者的姓苏多普拉托夫有一处被印成了苏多普拉多夫(384页);书中多次出现的梅尔库洛夫有一处被印成了梅利库洛夫了(465页)。
有些是校对的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