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4 章(第2/4页)  从苏联到俄罗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应该细细研读的书。

    十年来,写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的书出得不少,有叙述事件过程的,有分析这事发生的原因的,有不同的角度,更有不同的深度,更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当然,读者也是有不同的深度,不同的立场和态度的,因此,对于哪些书中的意见能够赞同,哪些书中的意见不能接受,也就各不相同了。对于阿尔巴托夫的这一本回忆录,读者能不能接受呢?为了确定这一点,不妨照多年前的老规矩,先对作者作一次“政审”。

    阿尔巴托夫,1923年生,1941年至1944年服兵役,pào兵连长,在苏德战争中负伤,立有战功。1943年加入共产党。战后升学,成为历史学博士。曾任《共产党人》、《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等杂志编辑和评论员,并在苏共中央机关工作几年。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这就是他的身份。比身份更重要的是态度,他在这本书中说:“1985年春天,我还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带着怀疑和失望但仍然是忠诚的共产党员。”“直到19871988年,我仍然相信党的新生是有可能的,党将能帮助这个制度进行改革。”就是到了苏联和苏共都不复存在以后,他还说:“不管国家的现状如何,我不同意说我们的失败已使社会主义思想本身终结这种意见。社会主义思想是随文明的发端而诞生的,它过去有,现在仍然有追随者,它有真正的生命力。”看了他的这种表态,我想,我们中国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可以亲切地叫他一声“阿尔巴托夫同志”了。他不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可以放心地读他的书。

    这本书主要是写斯大林之后的四十年。斯大林在1953年死去,却给后人留下了一大堆矛盾和问题。这是一宗沉重的可怕的遗产,不把这个包袱卸下来,这部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了。在他之后掌权的人都面对了这样一个现实。

    斯大林的问题,斯大林的遗产,最初是以“个人崇拜”一语来概括的。最初揭露出来的是他对无辜者的大规模镇压。实际情况比这严重得多,斯大林时期确立的那种体制,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造成了深重的创伤。这里只讲一个它在思想方面所造成的后果。阿尔巴托夫指出:

    斯大林主义的最危险的表现之一恰恰在于经过长达几十年的顽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企图使人们丧失思想能力,依靠无情的镇压和无所不在的宣传把人们变成极权主义的国家机器上的没有思想的螺丝钉。(第6页)

    在斯大林时期,起先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教条,后来则变成了宗教。更有甚者,如果用这一类比来看的话,那么先是急急忙忙地从教徒那里把旧约收回,后来又把新约收回我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还有列宁著作的真实思想。留给教徒们的只有唯一的“宗教教科书”,即《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尤其是它的可悲的出了名的第四章)以及“伟大领袖”的文集、小册子、文章和讲演。(第9页)

    在斯大林时期,恐惧不仅使人们不敢说禁止说的事情,而且也往往不敢想被禁止的东西。(第15页)

    斯大林主义的遗产之一就是不能把社会科学置于宣传框架之外。社会科学的地位被降低到只能充当政策的奴仆,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论证领导人的每一个新的政治花招,即使这种花招同马克思主义毫无共同之处。(第98页)

    不但在国内政策方面,就是在同外国的关系上,斯大林主义的遗产也是够沉重的。只是他以后的几任继承人大体上都继续执行了他的对外政策,这一点放到以后再谈。

    总而言之,这多年形成的局面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这时,赫鲁晓夫接掌权力,于是历史就将改革者的使命赋予他了。当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