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 章(第2/4页)  华为的世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刚刚上班就听到总裁办传出震耳的“噪音”,走近一听才知道,任总正在朗读英语。58岁的年纪,还在学习外语,惭愧之余,更对他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在我一生的成长经历中,父亲教导我认识到知识的价值,留学时的导师帮我建立了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而任正非则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企业,以及如何认认真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经常会有人问我,华为为什么能够走到今天,我的简要答案就是:拥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无论实现的过程多么艰难,绝不放弃。

    任正非之外,郑宝用是给我莫大帮助的另外一位华为籍导师。刚进华为的第一年和在华为的最后两年里,郑总都是我的直接领导,他那豁达开朗、刚直不阿的xìng格,与周边一些深谙企业政治的人形成巨大的反差,显得格格不入。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郑总曾经用来勉励我的那段话:“吴建国,我就是你后面的一堵墙,你只管向前冲,后退的时候有我在这里给你挡着。”如果没有他的信赖和关怀,很难想象我是否可以坚持6年。

    离开华为已接近4年,所从事的行业与工作xìng质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每每参加各种jiāo流与聚会,仍然有人一眼便知:你是华为的吧。每次上网,迎面而来的第一主题词还是“华为”,从思科产权之争,员工股权纠纷,到刚刚发生的港湾事件,无一错过我的视线。现在公司里的员工,也大多都是原来华为的同事,甚至连办公室的布置,都还是沿用华为的格调。或许今天,才真正领会到“精神洗礼”的作用,才知道什么叫做“生生不息”。但当终于明白过来的时候,“华为”二字已经挥之不去。

    //

    ---------------

    自序(2)

    ---------------

    1997年春节,任正非给华为每位员工发了一本陈惠湘写的《联想为什么》。从那时起,就埋下了想写一本关于华为的书的念头。7年之后的2004年春节,媒体界的一位好朋友,时任《IT经理世界》主编的郭晋华女士,建议我写一部关于华为的书,更加坚定了我撰写此书的决心。

    2004年末,在中信出版社的约稿和《IT经历世界》副总编张鹏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终于拿起笔来,为这家我曾服务数年的民营企业,写出我的所思所见。华为的成长,在许多人看来就像是转眼间的一瞬,而我们希望将其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以慢动作的形式回放,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那些曾经让我们激动不已的片段。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IT经理世界》副总编张鹏先生虽然不是署名作者,但是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却起到了关键xìng的作用,他帮助我把头脑中零散的思考构建成连贯的逻辑,把我简单的文字变成了精彩的故事,同时,张鹏先生对商业的理解和对华为的积淀也通过无数次的jiāo流碰撞,促进了我对华为的思考。

    后来在张鹏先生的推荐下,《IT经理世界》的资深记者冀勇庆先生的加入也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冀勇庆先生的严谨和艰苦努力为本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他的海外采访和国内的访谈,这本书将会失去很多精彩的内容。

    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和冀勇庆先生一起,对为本书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所有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对现在或曾经在华为工作的同事们,特别是对我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任正非总裁、郑宝用常务副总裁,表达深深的敬仰和感激。

    任正非曾经说过:“时光不能倒流,如果人能够从80岁开始倒过来活的话,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带大家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大家见证华为为了世界级梦想的艰苦奋斗,也让大家看到华为这个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为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