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了。几起几落、经受若干失败的打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这种过山车似的与“上山下乡”类似的起伏磨砺,的确用最短的时间造就了年轻人的成熟。但这种极度激进的磨砺也让被磨砺者备感疲惫,甚至在精神上过于成熟而趋向于衰老。在1995年市场部的那次集体辞职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的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从一个公司级的领导一下子被撤下来,后来又担任过话机事业部的总经理。在华为放弃终端业务之后,毛生江又回到市场部担任山东办事处主任,并在山东市场的经营上取得良好的业绩,使山东成为仅次于广东的华为第二大区域市场。集体辞职4年之后,任正非又重新将毛生江任命为公司副总裁,并号召全公司员工向他学习。
//
---------------
第二章任正非(9)
---------------
华为许多人私下里都称毛生江为“毛凤凰”或者“毛人凤”,有位高层领导曾经开玩笑的问毛生江,你是不是一只烧不死的鸟?而当时身心俱疲的毛生江回答:“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烧不死的鸟。”2002年,毛生江辞职,到尚阳科技担任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裁。
对于华为这样一个身处高度竞争的电信制造业的企业来说,任正非采用这样的极端手段显然也是迫不得已。在他的思想中,只有超常规的发展才有可能不掉队,只有迅速地成熟才可以不被淘汰。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必须采用的特殊手段。但是,与很多不真正了解中国的人不理解“中国特色”一样,自然也有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些“华为特色”。
实际上,这种磨砺总体来看是对华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华为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所处的位置都能保持一种比较平常的心态:一方面不会居功自傲,更不会去考虑谋取所谓的“终身职位”;另一方面,华为的管理队伍非常年轻,用这种“七上八下”的方式进行锤炼,是促使他们快速成熟的一条捷径,也为华为“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有效实施奠定了文化基础。
自我批判
但是华为今天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任正非对非常规手段的运用。任正非的辩证思维也体现在他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上面。这种自我批判精神是华为能够从“大乱走向大治,而不是走向更大混乱”的基础;是华为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华为特色”向“世界级企业共xìng”转变的关键。
任正非多年来一直对企业的各级接班人提出了两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认同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具备自我批判精神。也就是既要坚持原则,也要不断自省,在“否定之否定”中创造xìng地发展。
在人们一般的认识当中,任正非是一位相当武断,特立独行的企业家。但是,与任正非共事的人却会发现,任正非实际上是一位非常愿意学习,并勇于面对并改正自己错误的人。
2000年,任正非极力支持的内部创业对华为的军心和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危害。为了挽回损失,任正非采取了许多“亡羊补牢”的措施。通过宣传鼓动、个别劝说以及物质激励等方法,让当时出走的很多人又回到了华为,其中就包括毛生江、袁曦等原市场部高层,甚至就连与华为打过股权官司的黄灿也回到了华为,2006年又终于迎来了李一男等港湾将士的回归。任正非在小灵通上决策的失误给了竞争对手重要的发展机会,经过几年的反思,任正非也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2003年,华为悄然“杀入”行将没落的小灵通领域,而这个迟到多年的决定让本来已经形势严峻的UT斯达康更加快速地走向了亏损。
任正非并不在意否定自己的错误,而把它看做是一种提高。1998年,华为的新员工培训基地选在了深圳东湖附近的市委党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