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 章(第1/4页)  华为的世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目标来规划人力资源的数量,关键还是要从人员结构上入手,解决用多兵种作战替代传统步兵作战的模式问题。按照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理论,一个企业应该总体分为6类人员:领导人、经理人、强有力的协调者、专家、专业人员、cāo作人员。这6种人的比例至关重要。因为不同岗位与职责需要不同的职业化素质。华为一些方面人力紧缺,另一些方面则过度冗余。不合理的比例将造成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人力成本(产生过多的边际成本)。而且,高端人才不可能完全靠自己培养来解决,必须同时考虑空降问题。

    今天,在华为人力资源规划和年度人力资源计划中,应该按照每年的市场目标制定出人员结构的改进,再按照此人才结构的人均行业效益平均水准,制定出所能实现的市场目标总量,每年调整、反复修改递归,直至结构基本吻合为止。

    实际上,华为迫切需要的是大量能够与客户jiāo流非产品问题的专业xìng人员,这些人员了解客户的成本压力和赢利压力,能够帮助客户通过各种手段设计市场需求和做需求的引导推广。而这些都属于业务发展(BD)范畴。以爱立信为代表的行业领导公司都是BD/MKTG人员是销售人员的3倍以上,而华为目前却仍然是传统的产品型营销模式下的人员结构比例,BD/MKTG人员所占的比例仅仅为销售人员的十分之一。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差距。

    登顶的现实路径

    从产业类型上,可以将向国际市场拓展的国内企业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以格兰仕为代表的代工型企业,成本是他们的最大优势。第二类是以联想、海尔、TCL等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自有品牌企业,除了需具备制造优势之外,还要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和资本实力。第三类就是以华为为代表的所谓新兴产业企业,他们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中所面临的阻力最大,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思科、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等清一色的国际一流企业的激烈竞争。

    实际上,正如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在2003年所言的那样,中国企业中只有华为一家是同时在国际主流产品和国际主流市场这两个方面与国际一流企业展开竞争。因此,华为国际化的难度也是所有国内企业中最大的。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国内积累起来的品牌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时的价值非常有限。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越是高端,则国际影响力就越低。同样,国内一流企业的核心能力,不论是市场运作、核心技术还是人才储备,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基本上很难称其为优势。

    //

    ---------------

    第十二章华为的4道难题(10)

    ---------------

    华为一直在考虑自有品牌与贴牌并行的方式。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华为就在俄罗斯成立合资公司,以双方共有的品牌进行销售,但当时主要还是采取的自有品牌方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后华为发现,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品牌建立的过程也相当漫长,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自有品牌建立的难度和投入都将是巨大的。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拓展问题,除了实现销售、市场、制造、研发等的本地化之外,还有一条路就是与国际一流企业达成深度合作,甚至收购国际一流企业。2005年初许多媒体都在报道华为与英国著名电信设备制造商马可尼公司洽谈收购事宜,虽然最终收购并没有成功,但是客观来看,收购马可尼这样的企业能够成为华为成为世界级企业的一条捷径。只不过,这条路非常难走。

    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经说过:“在中国IT界,华为和联想是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华为崇尚技术立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