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入深碧。
携我绿玉杖,著我游春屐。来看shè的峰,更上田螺石。峭壁何峥嵘,飞泉乱喷激。
淌乙盐拮伲墓门亦残阙。忆昔先让王,践祚方六月。祸起碧波亭,一朝弃簪笏。
犹幸骨ròu恩,爱护同毛发。迁徙镇东车,竟入神仙窟。诗酒乐余年,子孙满朝籍。
至今越州民,思念犹未歇(以上诸事俱见《吴越备史》)。遥遥七百载,几见沧海易。何况古墓田,松楸异今昔。翁仲既无语,桑精岂能白。亦有父老言,此中是真域。清酒谁荐芳,乌啼自朝夕。四山落苍翠,满路生荆棘。一顾三回头,行者咸叹息。我来昌源坂,凭人向遗迹。径窄滑苍苔,马鬣终难识。古寺留斜阳,钟声送行客(谓显圣寺)。款款信归桡,镜湖水流急。“至十六年冬,有宗人宝琛为浙江布政使,泳遂告之,始知是墓所以荒废之故,旋命绍兴太守及山yīn、会稽两邑宰,勘明清丈,表志立碑。
◎忠懿王墓先忠懿王墓,据《宋史》在河南洛阳县邙山贤相里之陶公原,而《河南通志》、《河南府志》俱失载,何也?案靖康之乱,吾钱氏合族俱随高宗南渡,居于江浙两省者十之八九。绍兴元年,荣国公忱奉母贤穆大长公主定居台州,时金人盘踞汴梁,不能往祭,故又立忠懿王衣冠墓于天台,以便春秋奉祀,惟旧时谱牒无一言及之者。乾隆五十九年春,钱塘袁简斋先生游天台,见有一碑大书“宋秦国忠懿钱王墓”八字,卧于路旁,亦明嘉靖中裔孙德洪立。先生有诗云:“天台路旁古墓欹,大书忠懿钱王碑。更书南京尚宝吕,为十七世德洪题。其圹旁隆中洼陷,颇似发掘遭赤眉。在昔钱王薨逝后,宋主恩礼无少衰。赐葬洛阳贤相里,不闻此地曾舆机。或者子孙衣冠葬,七百载事难参稽。从来正史与碑碣,往往传闻多异词。崇韬枉哭子仪墓,安生误受熊光欺。我非成精老桑树,难呼翁仲说是非。且题数行书所见,郢书燕说存其疑。”道光三年,泳游天台,遍求不得,问山僧,亦无知者。他日当再为寻访,扶其碑而树之。
◎会稽郡王墓先六世祖宋驸马都尉、会稽郡王暨贤穆大长公主合葬之墓,在天台县西北三十里,护国寺东五百步,凤皇山之阳。泳谨案,郡王以靖康元年十月六日薨于汴京赐第,年七十二。未几金人入汴,二帝北巡,高宗即位于南都。建炎二年五月,王长子荣国公忱等奉母贤穆与郡王灵醵鼙冀南,权厝于丹徒县之南山,以一弟守之,即奉贤穆避浙东,旋迁台州。高宗既定鼎杭州,即台城赐公主营第。绍兴十二年冬,皇太后銮舆北归,贤穆欢呼大喜,乃求入觐。或谓主年高,恐撄寒暑。
主曰:“吾蒙上恩至深,自恨老矣,不获春秋时见,今国有大庆,可即安不一贺天子乎?”遂行,既至临安,见上并见太后,相为涕泣,上与太后遣使劳问,相望于道。居数日,主寝疾,上趣国医诊视,疾少间。十一月壬寅,忽索衣冠,命汤沐,端坐而薨,年八十有四。其明年九月十三日,先有旨迁郡王灵醵苡胂湍潞显嵫桑事具家传。道光三年二月,泳游天台,亲拜墓下,荒凉不堪,墓前石坊已圮,仅存两石柱,中间甬道有巨碑,上刻“会稽郡钱王墓”五字,明嘉靖间,余姚裔孙刑部郎德洪立,而郡王冢封已洼陷如坎悖似久无人祭扫矣。为感叹者久之,归而告诸宗人,适是年江南水灾,莫有应者。至五年九月始往重修,凡费白金三百两有奇,半皆出自宗人捐助,亦以十三日筑成,并访得郡王长子少保泸州军节度使荣国公忱墓在护国寺东北山之麓,及三子德庆军节度使赠咸宁郡王忄面墓在护国寺西半里许大岭山之阳,即泳本房祖也。又荣国第三子观文殿大学士忠肃公端礼墓在护国寺前山,其子越州安抚使哪乖谔以瓷剑与其孙左丞相赠太师魏国忠靖公象祖墓在忠肃墓东偏,凡五所,俱高其冢封,立碑表志,祭奠而归。呜呼!先世自武肃王以布衣提三尺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