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第3/4页)  谁在拯救中国经济——复苏的背后和萧条的亮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部分地方的民营经济似乎也有回暖的趋势,这和六大冲击中的五大冲击有所缓解有关,此外,股指在这段期间大涨也有利于消费的提升。比如,2008/2009年的人民币汇率没有继续上升;国际大宗物资价格在2008年年底和2009年上半年大跌,使得我国进口成本大幅下降;部分地区放宽执行《劳动合同法》;2009年的年中,政府又将出口退税比例调回17%;2008年9月份宏观调控政策由紧缩转为宽松,而且国际通货膨胀又有抬头趋势,这会延缓回暖的势头。这也解释了虽然2009年1~7月份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轻工业用电量下跌4.68%,但是同样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服务业用电量却是正增长10.37%,我们需要审慎地观察这个回暖是否能够持续。

    五、金融海啸带来的第二个困境

    背景提示

    2009年4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发布了一份由1 500位企业家参与的调查报告。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有41%的受访者认为“较差”或“很差”,比2008年时增加16.9%。32.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企业情况不佳,有25.6%的企业则处于“半停产”状态。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巨大压力下,有40.3%的企业表示未来要减少投资。企业家们普遍认为,需求不足是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直接影响的原因。既然如此,股市、楼市、车市等消费市场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那么金融海啸又是什么冲击呢?金融海啸冲击到我国的产能过剩,这就是企业家所面临的第二个困境。

    要知道产能过剩是怎么造成的,我们就必须先观察地方政府这么多年来所推行的两大政策。第一个政策是抓基础建设,拉动GDP;第二个政策是招商引资。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两个政策对于产能过剩的影响。

    先谈第一个政策,所谓抓基础建设就是通过修桥铺路等钢筋水泥工程来拉动GDP增长,我们这几年的GDP增长大部分都是这么来的,并不是企业的生产力有什么了不起的增长。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钢筋水泥占GDP的比重高达57%,从而把消费压缩到了GDP的35%左右。我们拿其他国家的数据和我们的GDP组成相比就会发现,我们GDP的组成是扭曲的。其他国家的GDP当中,消费通常占70%?80%,而我们还不到人家的一半。它们的钢筋水泥占GDP的比重不到20%,而我们是人家的几倍。我想告诉各位读者的新观念是,我们的消费之所以比例小,就是因为钢筋水泥太多了,从而压缩了消费,绝不是简单的只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就能增加消费的问题。而且,我们的银行储蓄大约有25万亿元,除以13亿人口,人均储蓄不到2万元。如果再扣除1%的富裕人群,人均储蓄不过1万元而已,也就是说中国其实是一个低消费、低储蓄率的国家,而不是媒体所谓的低消费、高储蓄率的国家。请各位读者想一想,如果家中有急用,比如jiāo学费或者生病怎么办?就算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这笔人均只有1万多元的储蓄也不太可能用于消费。

    再来谈第二个政策,我们各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对于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劳工剥削等三大问题是比较容忍的。此外,各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相继推出了土地、税收和融资等三大优惠政策。在这三大容忍、三大优惠政策的六大利好推动之下,我们国家的产能扩张到了GDP的70%左右。

    请各位读者想一想,第一个政策造成消费只有GDP的35%,第二个政策造成产能变成GDP的70%。也就是说我们有70%的产能,却只有35%的消费,因此剩下的消费不了的35%产能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读者可能很好奇,这部分过剩产能为什么以前没有产生危机呢?那是因为被以美国为主的国家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