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满足!为什么A厂愿意压低报价?因为代工业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扩产容易,但每次扩产都是一次xìng的固定投入,扩产之后的维护成本会逼着代工工厂不敢减产。签单的时候,外商只给一个边际的毛利率,根本不考虑你有多高的固定成本。而实际上,真正的好戏还要等到第三年,按照我们代工工厂的惯xìng思维,B厂会扩产到4 000万的产能,C厂会扩产到3 000万的产能,而A厂因为代工业的固有问题,还会维持5 000万的产能。现在美泰可以跟三家工厂摊牌:现在,你们三家的产能总共是1.2亿元,而我手中只有1亿元的订单,我只需要你们当中的任意两家就足够了,有一家今年很可能要出局。然后引入网上同时报价的办法(这正是现在的做法),让三家在短时间内同时独立报价。结果一目了然,很有可能B厂和C厂开出的价格仅有成本价,而A厂甚至报出一个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因为不开工就只能亏钱,而开工还能少亏一点。而且在这种国际产业分工的格局下,中国代工工厂只能忍气吞声、任打任骂。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泰将责任推向中国代工工厂时,中国老板只有自杀以明志了。
更为可悲的是,即便是在中国企业最擅长的产品制造环节,也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宏观调控的压力、汇率的上升、《劳动合同法》的不适当推出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此外,产品质量问题频繁引发国际贸易纠纷,印度、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也参与了产品制造环节的竞争。这些问题正逐步使得"中国制造"的利润率日见微薄,"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畅销的背后,隐藏着全面崩盘的危机。在这种压力之下,目前广东省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几乎达到30%,而江浙两省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也达到20%。这种现象是暂时的经济周期xìng问题吗?如果不是的话,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到了2008年年底,某些省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是否会达到50%?如果这一切发生了,那么,中国社会就会释放出几千万的失业人口,再加上依靠他们生活的亲属,受影响的总人口大约上亿人,也就是说,中国将有上亿人的生活问题立刻显现出来。这些后续xìng的危机值得我们思考。
第22节:识破产业链yīn谋-曙光(1)
第三节 曙光
一、中国企业的战略出路--产业链高效整合
面对重重危机,中国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呢?我想通过一个简单例子--西班牙的飒拉(Zara),世界知名的服装品牌,系统地解答这一问题。飒拉的成功,就在于整条产业链"6+1"的高效整合。而我国服装制造业有没有"6+1"的产业链呢?基本上都有,但大多分属于不同的企业,更重要的是缺乏高效整合。什么叫做高效整合?简单来讲,我国服装业者走完整条"6+1"的流程需要180天,而飒拉走完整个流程只需要12天。也就是说,它们整条产业链的整合速度是我国服装业者的15倍。
这种高效整合的意义重大,因为这是节省成本最有效的方法。举例而言,一件衣服库存12天的成本比库存180天的成本起码节省了90%以上。而飒拉85%的生产都在欧洲,由于飒拉大部分的销售也都在欧洲,因此在欧洲生产可以提高速度。但是读者可能会问我,他们在欧洲生产劳动成本不是很高吗?如果读者还记得我前面谈的TCL和明基想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国外品牌走出去的失败战略吗?其实,劳动成本只占了整条产业链的2.5%,而这正是飒拉选择在欧洲生产的原因--劳动成本在整条产业链中不重要。而真正能节省成本的方式就在于产业链的高效整合,这是我所提出的现代意义的成本控制新思维。
飒拉怎么做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呢?我想简单谈一谈"6+1"的几个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