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泰谢特,经贝阿铁路线(一部已竣工)上的乌斯季库特,沿勒拿河顺流而下,向位于该河河口的提克西进行补给。
勒拿河的货运量逐年增加,最高时一年内曾达到六百万吨,具体数字如下。
一九五○年:四十二万吨。
一九五五年:一百一十万吨。
一九六○年:约二百万吨。
一九六八年:二百五十万吨。
一九七○年:四百万吨。
3. 叶尼塞河河口以西地区
主要以摩尔曼斯克为基地进行补给。这是因为从东方进行补给必须通过维利基茨基海峡这个“鬼门关” [ 译者注:维利基茨基海峡东西长约一百三十公里,最宽处五十公里,流速最大时为五节。喀拉海浮冰冬季受西北风和海流的影响,在维利基茨基海峡内形成大冰盖。北冰洋航线夏季通航时,维利基茨基海峡仍不解冻。船队要想通过这里,必须有破冰船作前导。为此,国际上出现了“维利基茨基北冰洋航线的‘鬼门关’”的说法。 ] 。所幸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二十万劳工修筑了通往摩尔曼斯克(不冻港)的内陆铁路,为从摩尔曼斯克进行补给创造了条件。
现在在北冰洋进行航行的船舶每年有一百艘左右,运输量估计为二百万吨左右。
北冰洋航线向来只是在夏季(约一百到一百一十天的时间)通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估计有可能逐步延长一些时间。从美苏对峙的观点来看,极北地区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第四章 各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0
第一节 中国边境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一、东北三省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二、内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三、外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四、新疆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五、西藏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六、印度支那半岛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第二节 苏联边境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一、中亚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二、西西伯利亚的政略战略价值
三、东西伯利亚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四、远东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五、欧亚jiāo通线的价值
六、西太平洋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七、北冰洋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第三节 关于中苏边境地区的几点结论
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 [ 译者注:麦金德(一八六一-一九四七) 英国地理学家,曾任教于牛津大学与lún敦经济学院,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副会长,一九○四年他在《历史的地理基础》一文中提出“大陆心脏说”。认为中亚是欧亚太陆的心脏。谁统治这个地区,谁就能控制边线地区,从而便能主宰世界。他的这个论点对当时英帝国主义向中东和远东的扩张,起了鼓动作用。 ] 在一九○四年把中苏边境线的两侧地带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他论断:随着jiāo通的开辟、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这一中心地带将会缓慢地积聚起潜在的力量,形成一种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三位一体的势力,进而向外到处扩张。这就是和美国的马汉海军少将 [ 译者注:马汉(一八四○-一九一四) 美国资产阶级海军理论家和史学家,海军少将。曾任纽波特海军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他曾提出“海军制胜论”,认为海军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谁夺取了制海权,谁就能战胜敌人和夺取世界霸权。他的这个理论反映了美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需要。 ] 的“海上霸权论”针锋相对的麦金德的“陆上霸权论”。关于海上霸权与陆上霸权之争,我们且不去论述。中苏边境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