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铁路建成之前,西伯利亚是个流放犯人的地方,西西伯利亚是边境地区。据知,这里只能给俄国欧洲地区补充些粮食。
2. 第二阶段(一九○○年至一九四五年)
经过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对西伯利亚逐渐关心了。特别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由于遭到惨败而开始对乌拉尔以东的地区寄予很大关心。后来又查明西西伯利亚有着丰富的资源,认识到西西伯利亚不仅是粮食的供应地,而且还是石油及其他重要资源的产地,于是战后加紧开发。西西伯利亚作为重工业地区,在政略战略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3. 第三阶段(一九四五年至现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和两国装备核武器,提高了西西伯利亚的政略和战略地位。这种提高不仅仅限于军事,也表现在经济上。随着西伯利亚的开发加快,丰富的石油、铁、煤等资源使西西伯利亚迅速地成为大工业地区。特别是秋明油田这个宝库更名实相符地提高了西西伯利亚的价值。
西西伯利亚北临北冰洋,南接中亚,东为东西伯利亚,西为乌拉尔山脉,形成了苏联的中心部位,对于来自外部的进攻,处于最安全的位置。这意味着它在政略战略上处于最为有利的地位。可以想象,西西伯利亚的丰富资源将进一步提高它的地位,这一地区将出现大的重工业地区。
三、东西伯利亚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东西伯利亚包括贝加尔湖两岸的伊尔库茨克、赤塔工业地区,介于远东地区和西西伯利亚之间,南接外蒙古,东经雅布洛诺夫山脉、科累马河和远东地区相连,拥有包括雅库特共和国在内的广大地区,形成苏联向亚洲扩张的基地。以往的历史证明,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各种政策直接反映了苏联的远东政策。
一九二九年围绕中东铁路发生的中苏冲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的对日作战,都以这一地区为作战出发地域。东西伯利亚和外蒙古接壤,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西伯利亚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如上所述,苏联越重视西西伯利亚,当然就越要倾注全力开发东西伯利亚。苏联前几年公布的建设贝阿铁路的计划就是西西伯利亚大发展的必然产物。
过去,人们只知道这里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如今,发现这里的地下埋藏着大量的黄金和金刚石,仅燃料资源就有二万亿吨(煤占百分之九十七),还有极丰富的天然气,具有毫不亚于西西伯利亚的大工业区的前景。现在已经在稳步地开发。
总之,当贝阿铁路全部建成之日(需要近十年的时间,估计要到一九八五年左右),苏联远东地区也将得到进一步开发,这将给日本、朝鲜、中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形势以重大影响。
四、远东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我国对远东缺乏明确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约六十万关东军官兵和约十万文职人员曾长期被关押在这里服苦役(死亡约二十三万)。这里距我国最近,与我国利害关系大,是我国国防上需要特别注意的地区。
苏联远东地区气候普遍寒冷。由于远离苏联欧洲地区,jiāo通、通信十分不便,而且自给能力很差。很早以来,这里就是流放大量犯人的地方,至今还给国内外一个险暗的印象。这里人口稀少,有着广阔的未开发地域。这一点和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相差无几;大不相同的地方是:这个地方濒临海洋,陆地与中国东北、北朝鲜相接,隔白令海、日本海与美国(阿拉斯加)、日本相对。这意味着它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国际xìng质。所以苏联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部署了太平洋舰队。这增大了苏联在太平洋,特别是在亚洲的发言权。
但是,这个地区存在着东面暴露于太平洋,很多海域冬季结冰,各地区难于互相支援等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