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1 章(第1/4页)  坦克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场上打一场坦克战,也需要有精通战略的将领。我们确有这样的将领。当然阿道夫·希特勒也是其中之一。

    诚然,我们一九四二年六、七月间取得的赫赫战果最后还是丢掉了,这是因为德国最高统帅部对发展胜利缺乏战略远见,而在胜利在握的关键时刻,表现犹豫不决。俄军已经遭受惨重的损失,他们的最高统帅部早已坐卧不安,这时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们得到喘息时机,第1坦克集团军司令官克列斯特元帅断言,斯大林格勒可以在一九四二年七月攻克,他对利德尔·哈特说:

    第4坦克集团军在前进……在我的左侧。不战即可在七月末夺取斯大林格勒,但它却奉命调头向南,支援我渡过顿河。其实我并不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来支援反而堵塞了我正在使用的道路。等他们两个星期以后再调头向北时,俄军已在斯大林格勒附近调集了重兵,以阻止他们的前进。 [ 注:见利德尔·哈特著《山那边》。 ]

    随后,出现了德国军史中最大的灾难之一:我们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之间分散了兵力。克列斯特认为,如果他的部队不分散开去支援斯大林格勒的我第6集团军,完全可以完成受领的任务,夺占高加索油田区。既然一举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就该改弦更张,希特勒却用重兵围攻一座大城市,终于在俄军面前败了下风。在巷战中,德军丧失了采用机动战术的一切有利条件,而素质较差但格外顽强的俄国步兵却使我们遭到很大损失。

    一九四二年秋天,希特勒在指挥作战上犯了一个最忌讳的大错误:忽略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两地分兵,毁了我们的整个战局。

    围攻斯大林格勒

    关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可靠材料是很少的。普里威尔写的一本书 [ 注:见普里威尔著:《斯大林格勒:一个集团军的覆灭》(1952年lún敦出版) ] ,包含了一些残酷的和生动的场景,但这实际上是一部小说,作者对他所描写的事件没有什么感xìng知识。所幸的是,我得到了一位高级军官的帮助,并听取了他的叙述。这位军官就是德军总参谋部的丁格拉上校。他那时在第6集团军,在投降的前几天他来到我们这里。他当时担任第3摩托化师的作战科长。他把记述这次行动的详细材料jiāo我支配使用。

    丁格拉谈到,德军进攻部队到达斯大林格勒时,实力已消耗得差不多了。他们的进攻力量无法夺取彻底的胜利,他们也不可能弥补所遭受的损失。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撤退才是上策。然而,德军最高统帅部拒不接受撤退的建议,也不考虑历史教训和以往战争的经验,采取了这种态度的结果是,不但没有攻下斯大林格勒,反而葬送了整整一个集团军。

    丁格拉为此援引了克劳塞维茨的一段话:

    进攻者到达进攻路程的终点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会战中取得了胜利也不得不退却,因为他在这时既没有足够的进攻力量来发展和利用胜利,又无法补充已损失的兵力。” [ 注:见《战争论》中文版第2卷第892页。 ]

    这一论述很象是重复了拿破仑关于一八一二年博罗金诺之战的一句话:“纵然我取得了胜利,但我已没有部队去争取尔后的胜利。”这样的情况在对有着辽阔的土地,恶劣的气候,取之不尽的资源的俄国作战是容易出现的。

    丁格拉谈到,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第14坦克军的第16装甲师和第3摩托化师,由彼斯科瓦特卡附近的顿河登陆场向斯大林格勒以北的伏尔加河一线前进。第14坦克军受领的任务是,掩护正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向斯大林格勒开进的德军主力的北翼。两河之间的距离约为四十五英里。第16装甲师面向北占领阵地,右翼临接伏尔加河西岸。第16装甲师的左翼是第3摩托化师。第3摩托化师至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