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中国一踏上改革开放之路,在短短的20年里,早就把印度远远地抛在后面。不要说那些迅速崛起的沿海城市,如深圳、上海及北京等,也不要说珠江三角洲那富饶的农村,就是与中国农村其他大多数地方相比,凤凰卫视所播放的印度市民及农民的现况,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尽管中国的农村不少地方与香港地区相比并不是那样富裕,但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并不会有多大问题,而印度的情况则截然不同。
在印度,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所称的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二元经济十分明显,而且现实的经济环境使得这种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面临着重重困难。在印度,其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贫富差距悬殊,如发电能力尽管总量与英法相差无几,但按人均计算仅为英法的1/20。电力问题中国早已解决,印度则是城市频繁停电、生产用电不足。中国高速公路早已四通八达、铁路星罗棋布、港口设施正在追赶国际水平,而印度的jiāo通设施落后使得国外消费品无法进入这个国家,出口品则难以运出。而经常在新闻电视中所看到的印度情景是,一辆陈旧的大客车,车里车外满载着人在坎坷不平的路上行驶,jiāo通运输之落后无以复加。
迄今为止,印度虽然有1亿多中产阶级,但仍有1/3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近2亿人每天的收入低于联合国规定的极度贫困标准1美元。对许多穷人来说,根本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在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上普及,高等教育增长速度更是惊人。现在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有近1000万人。还有,印度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占支配地位、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10年来印度农村的民众生活根本没有多少改善)、国家财政亏空(财政赤字占GDP的7%)、外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增长乏力等。1998年印度外国直接投资仅为22亿美元,1999年26亿美元,2001年23亿美元,仅比越南多一点,而2000年中国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500亿美元,2001年中国获得468亿美元的直接外国投资。这些都说明了印度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英语如此普及、现代民主政治较发达、现代法律体系及现代市场制度确立较早的印度却没有发展起来,其国家积贫积弱会如此严重?难道现代民主制度和市场体制与经济增长没有多少关联吗?当然,对这个问题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都会是失之简单。其实,任何现代制度的确立与完善都必须以既有的经济环境及传统文化转化为基础,离开了传统文化的转化,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印度为什么会离现代经济社会那样远,可能与它不能从传统的种姓文化中走出关系极大。印度的种姓制度已沿袭数千年不变,等级森严的四大种姓制度不仅决定了个人通婚范围、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社会道德生活的秩序及个人必须履行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也决定了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完全以身份来界定个人权利与义务,因此,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个人的能力大小,也不在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如何,完全在于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身份如何,而身份的先天xìng,必然使得整个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由于这种绝对种姓划分的世袭xìng,使得整个不同种姓之间无法实现合理的上下流动,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缺乏主动xìng与创造xìng,从而使整个社会成员的内在潜能受到严重压抑。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不平等,有效的合约关系也就不可能在社会中实行,法治精神更是无法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如低种姓的国会女议员普兰黛维被刺身亡就是这种种姓制度所导致的恶果。试想,在一个没有自由生活空间的社会里,民众有多少动机来努力生产改变自己生活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