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架构下有效地整合两地资源的市场关系。笔者曾在多次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之成就,不是因为采取的什么渐进方式,而没有采取激进的方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香港这个样板的示范带动,同时香港也在这种示范带动中迅速地提升了自己。很简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正是香港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20年。因此,在目前内地与香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制度势差、资源势差、人力势差等的情况下,香港仍然能够利用现有的优势成为整合资源的最好样式,并能够在有效的整合两地资源中得到发展。
目前,香港经济是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的,如财政赤字巨大、失业率高企、公务员工资过高、政治纷争不断。这仅是说明现有的香港制度安排存在缺陷与不足,现行的制度安排需要调整。比如,居港权的纷争为什么会演化到现在这种难以收拾的地步?这该是检查其移民制度的时候了。很简单,人道原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但是实行人道原则并不是说一批人可以侵占另一批人的财富,特别是在文明的市场体系下更不应该如此。有亲情关系来香港居住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要求来香港居住者在国内生活没有困难,但是一到香港却要享受综援让社会来供养,这样的“人道”只能是仅仅对其个人而已,对整个社会则“不人道”了。还有,香港特区政府一直为失业率高企一筹莫展,20多万人的失业无法解决。但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的外来劳工至少超过失业人口的2倍以上。也就是说,目前,香港人并不是没有事情可做,而是不少又苦又累的事情香港人不愿意去做。还有香港的公务员工资水平,目前处于世界最高的水平之上。我们可以问,香港的公务员的工作业绩与效率就一定会比他国好吗?可能并非如此吧!等等,像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会很多,关键是如何来改革这些不适应现行的社会的制度安排。
总之,就目前香港的情况而言,并非如何与新加坡决一雌雄,因为这种竞争没有在同一平台上,而是如何对香港现有的制度进行大力的改革,改革不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化解香港社会的各种矛盾,提高香港社会的竞争力。
(2002年4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5节 构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大香港”
最近无论是朱基总理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还是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的言论,人们好像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如何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建构“大香港”。2001年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香港经济也出现了少有的波动。不仅经济增长迅速放缓,进出口贸易迅速下降,失业率创新高,而且财政赤字大增,民众更是怨声载道。面对着这些困难,国人及港人都在献计献策,如“北水南调”、设立自由贸易区、专业人才北上就业等,都希望香港尽快地摆脱困境。但是,香港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大家天天都在讲,香港有如此多的优势,可这些优势为什么就是不能够尽情地发挥?也有人讲,香港有多少不利之方面,但是为什么内地民众,特别是内地政府官员来香港趋之若鹜?可能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香港谈起来时显示自己是多么有国际观、是多么有面对世界之意识,但是他们多半仅面对着自己的生计,而不能看到香港未来20年会走向哪里、发展如何?他们面对的是香港本岛,而跨不出香港本岛的界限。因此,面对着香港现行的约束条件,该是对香港重新定位的时候了。这大概是最近政府高层所要表明的香港要重新定位的含义吧。
如果以目前香港特区的地理边界而言,香港仅是香港本岛、新界与大屿山几地相连,一旦跨出这个边界就是他处了。不过,这只是以地理边界为核心的香港。但是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香港的经济早已延伸到香港特区的地理边界之外,延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