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的态势来说,以上海外滩金融街和陆家嘴金融保税区为核心的金融圈,大楼林立、设备先进,好一派国际金融中心的气势早已跃入人们的眼前。再加上政府的宏愿与蓝图,即在未来的10年里,把上海建设成立足中国,辐shè亚太的国际金融中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上海真有想取代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之势。但实际上,政府的宏愿、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及金融大厦的耀眼辉煌并不能掩盖上海金融基础设施的积弱。
香港则是一个自由开放、功能齐全的国际金融中心。它不仅国际金融机构高度密集,金融市场齐全畅旺,而且金融体系高度开放化、国际化,没有外汇管制、资金进出自由、货币使用自由、内外金融机构统一国民待遇;自由经济政策与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相互辉映。
香港金融体系中的这些价值观念与制度安排则是其发展的核心。如果中国政治体制不能大步地向前迈进,上海是无法与香港比拟的。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上海金融业与香港金融业相比,最大问题应该是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所谓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体系、会计制度、审计制度、信息披露机制、jiāo易与清算组织、监管机构等。因为金融市场的繁荣都是与金融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分不开的,而且金融基础设施必须随着市场环境和金融活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上海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刚刚开始,就是根本不能满足现实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会计制度只在侧重反映价值分配的信息,缺乏识别风险分配的有效的会计结构。还有市场信用观念缺乏、市场秩序难以建立。这些都使真正的市场经济难以确立。
但是香港的金融基础设施并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一百多年来不断地通过法律形式把实际的经济成果固化下来的结果。这些大量的成文法或不成文法不仅使香港金融体系内的经济行为基本上有法可依,而且也形成了相应的健全的执法和司法体系。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内地近年来法制建设不可谓不快,成效也不小,但法律执行困难重重。因此,仅就金融基础设施而言,在未来的20年里,上海要达到香港现在的法制水平并非易事,更不要说是赶超或取代了。
还有,尽管上海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可低估,除了在城市建设、公共设施管理、企业管理方面与香港比较有很大的差别外,而且在民众的意识与观念方面相距很远。比如说,同样是在城市公共设施(如机场、车站、地铁)进出,人们的感觉就不同。在香港可以做到标志清楚,人多不乱,但在上海则不同,人一多就会无所适从。同样是企业内,工厂的墙上有个脚印、有个手印在内地企业会视而不见,但在香港的企业内情况则不然。在上海,你可以看到许多老人家悠闲自在、享尽天lún之福,但在香港还有不少老人家还是那样忙碌,那样努力地工作(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没有收入)。也正是这些细微的东西,深刻地反映了两地的管理水平、价值观念及敬业精神的差异。而这些东西并非能一日千里的,它们是长期积累与陶冶的结果。而且这些东西正是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经济能够发展的真正的动力。
最近,笔者随朋友到北京南边的保定访问,在以往的印象中,保定离北京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光地理的区位优势,它应该发展很好了。但到那里后,发现保定经济实在是太落后了。一个人口近百万的城市,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如南方的一个县城。后来与当地民众jiāo谈及更多地了解,其落后原因根本就在于观念上的落后,在于制度安排上不能激发民众奋进而为。也正是观念上的差距、制度安排上的不同,使得上海在短期内是无法超过香港的。由此可见,香港人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还得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如何不断地改善香港的制度安排。
总之,在香港与上海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香港并不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