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4 章(第2/4页)  炒作?没事找事的事件营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州dú酒案”后来演绎成“山西dú酒案”。事件发生后使得朔州所有白酒企业几乎全部陷于停顿,甚至山西的名酒“汾酒”、“杏花村”等,也销量大跌。全国白酒行业曾一度掀起了倒晋风波。

    这种以dú害发生地点命名的大规模报道给朔州当地的酿酒企业带来严重影响。三禾酿业作为当地最大的酿酒企业,受害也首当其冲。据介绍,该事件发生当月,全国各个地方的经销商纷纷向他们退货,山西省内朔州境外的酒商也开始把整箱整箱的三禾酒送了回来。在1998年以前,三禾已经固定地建立了2000多家经销客户,销售网络遍布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多个省、市、自治区。但1998年的事件发生以后,1500家经销商立刻与三禾中断了全部业务关系。三禾生产的白酒几乎是不带拆封地退了回来,三禾业务员本来是推销酒的,但是那一段他们东奔西跑,却是天天忙于退货和索赔,他们的工作变成了把退的酒带回来,再负责把酒给倒掉、烧掉、销毁掉。那会儿,三禾的业务员都是含着眼泪回家,看到自己的酒被销毁掉,常常是号啕大哭。三禾当时的销售近乎停滞。

    三禾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渐渐淡忘,并从1999年开始就打算把市场再做大,走出朔州乃至山西市场,不过令人担心的一幕屡屡上演,别人只要一听是朔州酒,连想都不想就走了。

    身为三禾公司董事长的齐游中介绍,在北京通过一个朋友牵线搭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大客户。我们谈了很久,我给他详细地介绍和推荐了我们的产品,他也仔仔细细地考察了我们的产品,最后他笑着对我说:“齐总,你们的产品,从包装到质量,都没什么可挑的了。”当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要知道,这个合同一签下来就是一个30多万的大合同啊!可是,没有想到在不经意间,他发现了我们的包装上印着“朔州”二字,那位客户马上变了脸,说:“对不起。齐总,这件事难办啊。要知道,你们朔州的酒,是卖不出去的,我们绝对不敢要。”

    几年来三禾屡屡试图扩大市场,屡屡因为“朔州”两个字无功而返,齐游中决定把这个黑帽子摘掉。既然朔州是dú酒事件的受害者,为什么要用“朔州dú酒”命名呢?dú害事件为什么要用发生地命名,让受害者“流血又流泪”呢?解铃还须系铃人,媒体是这次事件命名报道的传播者,那么要为朔州酒业正名也需要媒体来完成。

    京城喊冤,为己正名

    2002年2月4日,山西朔州三禾酿业有限公司专门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媒体见面会。在会议上,齐游中向参加会议的记者提出这个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dú害事件该不该以发生地命名?”。

    会上,三禾公司董事长齐游中表示,他们要“讨个说法”。他大声疾呼道,4年前的“朔州dú酒案”,使公众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把“朔州dú酒案”误认为这些dú酒就产自朔州,朔州的酒就是dú酒。一夜之间朔州的酒业几乎濒于崩溃,致使整个山西的酒业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凭什么让受害者替造假者背黑锅?”

    “‘朔州dú酒案’是个极为严重的事件,但是过去谁也没有严肃地去思考事件命名的问题。我认为,事件的发生地往往是受害者,是无辜的。受害者已经流血了,就不要让他再流泪了。对于一个事件的界定,我认为应该是根据其制造者来命名,我们应该让事件制造者接受惩罚,而不是让受害者背上恶名。那种习惯xìng的冠名方法是绝对不可以的。像这次,朔州明明是受害者,但事件定名却是用的朔州。结果,我们朔州的酒业大受伤害。如果把事件定名为‘文水dú酒案’,我们就不会这么惨了”,齐游中发言说。

    齐游中分析认为,“我们还希望媒体和消费者要划准事件发生范围,比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