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手鼓舞(第1/3页)  大宋刘娥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陛下,自五代始,中原大乱,洛阳城墙破败,百业凋敝,根基不存,况今不同往日,京城人口近百万,又有禁军四十万,汴河漕运之利,江淮数百万斛的漕米供给京城,若是陛下迁都洛阳,漕运艰难,粮米从何而出。”

    众臣见晋王说的在理,抓住了救命稻草,纷纷附和。

    “臣附议!”

    “臣附议!”

    太祖闻言,亦是点了点头,晋王说的正是自己的忧虑,洛阳八关,易守难攻,然则漕运艰难,并非良地。

    太祖又继续道;“长安,天险潼关,易守难攻,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c汉故事以安天下,黄河漕运亦可抵达,可否定都?!”

    众臣又是语塞,不由的纷纷望向晋王,赵光义无奈,亦无恰当理由,却想起兵圣吴起列传,眼神一亮,断章取义,强词夺理道;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悲乎!“在德不在险!”本是吴起劝解魏武侯施展仁政,为了自己私欲,竟被赵光义曲解如此,最终白白葬送了大宋数百年的国运。

    太祖心中亦知,此言颇有强词夺理之意,然则亦有一定道理,却也不曾想出辩驳之语,竟是一时语塞,沉默片刻之后,太祖悠悠道;

    “晋王之言固善,然则冗兵之弊,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彼时禁军失去勇力,无险可守,轻则社稷灭亡,重则子孙不存!”

    太祖何其英明,五代大乱,至太祖而安,非雄才伟略不可为,开国之时,便料定百年之后,国都有灭亡之祸,此时不迁都,祸害子孙矣。

    群臣皆是沉默,无以为对,心中俱是明白,河北之地,一马平川,辽国铁骑,三天可直达开封城下,定都开封,何其危矣。

    太祖叹了口气,缓和气氛道;“事关重大,容后再议,退朝!”

    王继恩望了晋王一眼,微微摇头示意,跟随太祖而去。

    众臣礼送太祖退朝,见的晋王在堂,纷纷围了过来,请求意见,赵光义脸色阴沉,因为身在大内不好发作,也不言语,冷着脸甩袖而去。

    从群臣地态度来看,晋王俨然成为诸臣之首,若是其一心为社稷,同意迁都,想来此事定能成功,开封都城,亦无辽金之祸!

    朝堂成为一家之言,内侍又被买通,这对太祖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开封,违命侯府。

    李后主上完朝堂之后,心情纠结,喜的是太祖令宰相彻查刘府灭门之案,忧的是众大臣对晋王的态度,让李后主感到了深深的忧虑。

    回至侯府,喊来四人,后主将朝堂之事,说与刘娥,后者亦是礼貌感谢,如今只须等待,朝廷通缉结果了。

    李后主又将太祖做媒,将李若莲嫁与晋王为妾之事,说于众人。

    后主低声对李若莲开口道;“委屈你了!”

    永宁公主强做欢笑,理解着说着;“哥哥,我明白。”少顷沉默之后又说道;“我有点乏了,想去休息下。”

    永宁公主说完,不等众人回答,转身便离去了。

    “让她静静也好,难为她了!”李后主悠悠的说道,随后,小周后见得后主心情沉重,想要陪伴,亦是随之离去。

    虽是喜事,气氛却是沉重异常。

    窅娘无奈的摇了摇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能听之任之了,说完,拉住刘娥,见其神色亦是沉重,一副小大人模样,开口道;“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管哦,二姐姐教你舞蹈好不好!”

    孩童总是善变的,这点,对于七岁的刘娥,亦是同样,在窅娘的转移下,领着刘娥朝着后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