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三 江南之乱(第1/2页)  一代名相狄仁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臣裴炎忍无可忍,高声反对,当场痛斥武承嗣。

    说起来,唐中宗李显被废,虽说是武则天称帝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但裴炎在其中也充当了一个可耻的角色。

    李显刚登帝位,就兴冲冲地册立王妃韦氏为皇后,接着,又准备封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当时,裴炎看不过眼,提出了反对意见。

    年轻气盛的李显就赌气说了一句:“就算朕将天下送给韦玄贞也未尝不何,何况区区一个侍中的职位!”

    因为这句话,裴炎也铆上了,向武则天打小报告,说李显轻佻,缺乏人君之相。

    武则天正想着玩一手废君立君以试天下人之意的游戏,听了裴炎的报告,开怀大笑,便和裴炎一起密谋,共同发力,终于一举废除了李显。

    可以说,在这件事上,裴炎做得很不地道,他的助纣为虐行为,给大唐王朝制造了极不稳定的因素。

    不过,客观地说,裴炎为人还是不错的。其精于《左氏春秋》c《汉书》,举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山东省鄄城)司仓参军,以后历御史c起居舍人,黄门侍郎,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弘道元年(公元683),受遗诏辅佐中宗李显即位。

    看见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明知武则天大权在握,他也敢逆武则天之意而大力反对。

    武则天又打算给自己的先祖封王,裴炎也同样高举双手反对。

    裴炎还拿汉代吕后给吕家子弟封王导致吕家家破人亡的故事来教育武则天。他说:“太后母仪天下,重在以圣德临朝,就必须向天下显示最大的公心,不可以追赠自己的先祖为王,表现出贪婪的私心。太后难道忘记了汉代吕氏败亡的沉痛教训了吗?”

    武则天强忍怒火,说:“吕后那是给活人封王,我这是给先祖封王,这两件事根本不一样!”

    裴炎不冷不热地说:“那也不行,蔓草难以根除,刚有萌芽,就不可使其长大。您得防微杜渐。”

    且说,武则天为防备废太子李贤在外有所图谋,又派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监控。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拘禁,逼其自尽。废太子李贤虽死,李氏宗室中还有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两人比较年长。这两人是唐高祖的儿子,武承嗣多次劝说武则天寻机将他们杀掉,以绝后患。武则天征询大臣的意见,裴炎又公开反对,以为不可,惹得武则天很不高兴。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徐敬业等人以拥立庐陵王李显为号召,在扬州举兵。

    武则天向群臣询问平叛之策,裴炎的回答竟然是:“天子年纪不小了,因为尚未亲政,致使叛贼有了作乱的借口。太后如果归政天子,则贼军不讨而解。”

    武则天再也控制不住心头的怒火,将裴炎下狱,不过旬日,即斩于洛阳都亭驿前街,抄家籍没。

    裴炎倒也是一身硬骨头,在狱中,有人劝他委屈求全,他慨然说:“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徐敬业的叛乱和裴炎的话使武则天警觉起来,她觉得,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必须大批量地清除异己。她训斥群臣说:“谋反可是一条高压线,谁碰谁完蛋,想想看,你们的身份地位能高得过裴炎?实话告诉你们,谁要跟我过不去,立斩无赦,绝不姑息!”群臣吓得汗流浃背,不敢说话。

    实际上,徐敬业起兵,动机也并不纯,其不过借趁着武则天专政的机会,浑水摸鱼,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场动乱,动静整得相当大。

    徐敬业的来头不小。其祖父即唐初名将徐世勣——徐世勣因战功卓著,得唐太宗赐姓李,且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李勣。(其实,在唐太宗有生之年,李勣并未避讳,原因是太宗生性洒脱,认为只要“世”c“民”二字不连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