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双“学历”
二海,基本可以算得上是个无业游民了,至少在那段时间是。
回国已经4年,其中给别人打了一年工,自己又做了3年工程,后来因为实在厌倦了这个行业里的种种黑幕和阴暗面,又恰逢房地产泡沫开始萧条,索性直接把所有参与的工程都停了,开始清欠款。
至于下一步做什么,二海没想好,他是个没有“专业”的人,虽然“工程”算是他的本行,不仅仅在国内大学念了3年的“建筑工程学”,但因为“表现优秀”,提前被学校颁发了张a4纸,还给起了个名,叫做“肄业证”;至今仍保留的,除了有了降级前和降级后的“两届”工程圈里的大学同学人脉,学校里学的,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
然后他又实实在在的在国外又啃了4年的“本科”,但在国外念的是“工程管理”,又彻彻底底把他变回了一个“没有专业”的人。
作为可能全国找不出几个的“本科念了8年”的人,二海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西方教育理念和国内教育理念的区别,这里简单举两个例子说明。
先说说上课方式:
国内国外本科的共同点,都是头两年学基础知识,但授课方式截然不同,国内讲究的是“自力更生”一切从基础学起;而老外就是典型的“拿来主义”,用到什么学什么,人家更乐意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思考和探索上。
比如说工科的基础科目“力学”,国内大学从学科上,就分成了“理论力学”c“结构力学”c“材料力学”c“弹性力学”(后面还有什么,二海就不知道了,因为他就没念过大三),每科一个学期,各种概念c各种公式c各种定理,老师勤勤恳恳地讲,学生各种死记硬背,考试不过就降级。。。
而老外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大学里根本没有“力学”这个科目,只是“建筑理论”里的一个分支,老师上课海阔天空的随心所欲的讲,内容当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力学”,如果听不懂,那也对不起,有个地方叫“图书馆”,自己课后去那查资料c自己学习去;而且,专业课的老师也全部是有着专业工作的“一线大牛”,人家上完课就走,课后找人也基本找不到。
人家的理念,一节课就1个小时左右,时间极其有限,老师的作用就是指点方向,告诉你应该学什么c往哪个方向去学,甚至直接告诉你“怎么用”,至于怎么学,那是高中毕业以前就应该完成的任务,如果还没完成,那自己去图书馆研究去吧。
再说说教科书的事:
二海在国外念了4年本科,除了图书馆,上课的时候一本教科书都没用过,老师上课更不带教科书,ppt或者手写的幻灯片往前一放,就开始讲课。
刚开始“复读”的时候,习惯于“课前预习c课后复习”的二海,非常不适应这种方式,几次下课的时候截住老师要求老师给推荐自己几本教科书,但老师直接给拉出了个长清单:
“去图书馆找吧,不建议你买,因为每节课用的书都不一样。”
确实,老外的思维天马行空,讲专业课的时候也不例外,本来说好的讲讲力学,结果讲着讲着就带出来结构c造价c施工工艺c甚至连怎么协调工程中各方面关系都拿出来聊一聊,如果讲到的“每一学科”都带本教科书的话,老外得开台重型卡车直接进教室。
没有教科书,不意味着不需要教科书。
上课的时候老师只管讲,随后就是布置作业,这种作业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叫“论文”,论文的题目更是天马行空,肯定没离开上课讲的内容,剩下的,都去图书馆查资料和做基础学习吧。所以,学校图书馆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每个学生面前的桌子上,都摆着两摞比人还高的教科书。。。
关于教科书的问题,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