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血雨南京(七)(第1/2页)  在虚实之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战争将启,乱象已现。

    1937年12月1日凌晨时分的南京城内极度混乱,数十条街道上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战斗,死伤人数以千百计。

    南京城内的民宅则全部门户紧闭,仿佛南京城内的百姓似乎都想要在这场骚乱中完全置身事外一般。

    他们不知道,无论他们如何默不作声,置身事外,当两个礼拜后日军进入南京城内时,屠杀的不仅仅是那些放下武器的中人,还有他们这些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

    当国与国之间之间爆发战争的时候,牵涉到的就已经不只是两个国家的军队了:

    国战就像一个恐怖的漩涡,这个国家的一切都将被卷入其中,没人可以置身事外。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怀英快速地向着南京城内的中心区域移动着,街道两旁的建筑都快速的在他眼前一闪而过。

    其实当怀英在想到要趁着日军还未大举进攻时将消息通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怀英瞬间就想通了系统将他们这些实验者传送到这个时间点内的南京城的目的:

    对实验者来说,如果中队在南京保卫战中和历史描述的一样节节溃败,使得日军只花了十天就兵临城下,十三天就破城而入的话,他们这些实验者根本就没有任何发挥的空间,也就难以获得多少历史扭转度。

    所以,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南京国民政府的抵抗决心,拖延日军的进攻步伐就成了所有实验者进入实验时都首先要努力达成的共同目的。

    然而要想让国民政府坚定死守南京城的决心却又何其困难。

    国民政府虽然早在淞沪会战爆发时就对日军攻打南京城的战略企图已有所预计,但直到现在,针对南京城到底要不要守的问题,国民政府内部还在争论不休。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国民政府的最高统率委员长先生的举棋不定有很大关系。

    从一名军事指挥官的角度来说,利用有利的条件在减少自身伤亡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消耗敌军的实力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应有的军事素养。

    而南京城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南京城背靠长江,面临江淮平原,是军事中典型的绝地。

    如果委员长先生坚持守南京,背水一战。中日很有可能会在江淮平原上展开与之前的“淞沪会战”一样,有上百万军队参与的举国之战。

    与之前的淞沪会战不同,中队在抵挡不住的情况下还可以有序撤退。而在南京城下,中队一旦战败,原本确保军队后方安全的长江天险将瞬间变成阻隔中队撤退的最大障碍。

    因此从军事角度来看,弃守南京,保留有生力量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委员长先生不但是一名军事统帅,还是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政府首脑。

    对于一名政府首脑来说,战争计较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损失,还需要有更长远的计较。

    不战而弃守作为中国首都的南京城,不但对军队的士气会有巨大的打击,还会极大挫伤国人的抗战信心。

    更何况,现在国际社会欧美列强虽然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尚不明朗,但都无比关注着中日战争的走向。如果得知中队如此轻易地就放弃都城南京,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会受到巨大的打击,列强也很有可能因此而放弃对中国的物资援助。

    所以,据历史文献记载,委员长先生在日军大举进攻之后,最终做出了“守南京而不战于南京”的方略:

    留下小部分军队象征性地据守南京,不但为淞沪战场撤下来的主力部队争取了渡江休整的时间,对国人,对国际社会也算有了交代。

    从争取整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角度看来,委员长先生的这个决定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对实验者来说,却无异于晴天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