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3、《我的二十年》——奶奶他们那辈人(第1/2页)  这本书叫,我的二十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印象之中,我总是很少见到爷爷和外公的。

    在我还能勉强记事的时候,父母将着正在放假的我们带回老家,很多小孩子到乡下去“玩耍”,大抵都会嫌乡下环境恶劣而哭闹着要回家,然而我和哥哥竟是出奇的安静。

    爷爷从楼上拿了一台相机递给父亲——那个年代相机是十分稀罕的物什。

    我透过窄小的相机镜头,看到了爷爷花白的胡须,还有已经被风霜刻满痕迹的面庞。

    爷爷是十分严肃的,在我不多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笑过,反而时常绷着个脸,那时候,小小的我以为,爷爷是不是怕笑多了脸上会长皱纹,后来长大后才知道,经常绷着脸的人,才更会长皱纹呀

    爷爷那个年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自然灾害也好,人为祸事也罢,都让他们那一辈赶上了,父亲说,他们小时候每当吃饭时间,只有爷爷的位子上会摆着一碗白米饭,这是给家中栋梁准备的,毕竟一家人都是靠爷爷一个人赚钱养活。

    爷爷是打铁匠,在老家的街道上,人们常常亲切的称呼他为“老铁匠”,可惜他为人一点也不亲切。

    当然这是从奶奶嘴里得出的结论。

    不过从父亲讲述的一件事中,我反而觉得,爷爷并非奶奶说的不亲切,

    那个饥荒年代,能保证吃饱饭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听父亲说,爷爷赶路去城里,路上遇到一个已经饿晕了的小伙子,从乡下到城里,步行至少要一个早上的功夫,爷爷怀里只揣了一个馒头做午饭,眼前却躺着一个虚弱的小伙子。

    “你们这个年代啊,哪里知道挨饿的感觉。”

    “特别是那种已经饿得头晕眼花,心慌的感觉,明明只要一口粮食就能解决的问题,可就是解决不了那一口粮食的问题。”

    “后来你爷爷把你奶奶给的那个馒头喂给了那个小伙子,这才捡回来一条命”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家里有个雕花的书柜,那是爷爷最喜欢的,书早被抄了,但是那个书柜,爷爷怎么都不肯交出来,直到后来被逼急了,他亲自举起斧子把那个书柜给劈烂那些人才肯罢休。”

    “后来,你爷爷就一个人坐在那个残缺的书柜旁边,愣了一下午的神”

    这样动荡的生活,即便我无法体验,也能感受到活在那个年代的老百姓们,面对当下“新生活c新政府”的不安惴惴。

    我对爷爷的印象仅仅来源于父亲口述以及那一方窄窄的相机镜头,而外公的印象就更少了,少到我如今想提笔写他老人家,竟没有一丝印象。

    实在是惭愧得紧,即便外公去世的时间比爷爷晚很多,我竟然也没有丝毫印象。

    只记得,母亲时常给我说起,外公的身材很高大,为人很和善,“比不得你爷爷,经常板着脸,同你父亲一个样。”

    外婆就更加和善了,记得上一次见到外婆,已是许久不见,她早已被接到自己的儿女身边,过起了每天晒太阳散步看看孙子重孙子打闹的安详生活,彼时再见,已有三年之久了。

    外婆看到我很是兴奋,本想下厨做一桌子菜给我,奈何身子骨早已不行,她的脊椎已经变形到我不忍相见,东坡先生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原是形容与亡妻梦中相见时的场景,然此情此景,如今看来,竟是何其相似啊!

    这位老人看着我出神了半晌,慢慢走回屋里去了,原以为外婆是困了,我便和自己的舅舅们聊了起来,大都是询问我一些读书的状况,关怀我是否在外面住得习惯之类的问题。

    不知道何时,外婆慢慢走出来,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偷偷递给我一袋东西。

    “你拿着吃,他们说这是好东西,拿给我吃的。”

    我打开包装袋,是一盒人参片,顿时有些哭笑不得,“外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