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章 登门找茬(第1/3页)  狼夫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灵寿县城离西柏山不过五十里,乘船走滹沱河,顺流而下,一个时辰即可抵达。郭松驾驶着一艘小船,撑着竹篙。寒风乍起,衣袂飘飘。

    行船至灵寿县外的小码头,皑皑白雪,早已将两岸冰封,极目远眺也看不到半点人烟。从沿途看过来,可知王壮所言不虚,王大眼的确是个尽职尽责的好官,农田都做好了防疫过冬的准备,草野间也收拾的妥妥当当,来年开春,必然是个丰收年。

    “可惜,开春的时候,就要爆发黄巾起义了。”郭松叹了一句,据说现在冀州各地都在爆发瘟疫,民不聊生,官府束手无策。这也很无奈。古代没有什么卫生防疫思想,百姓也都是沿河洗涤衣物、果蔬,染病率更高。

    不过灵寿县在滹沱河的上游,只要控制好关口,是能遏制住瘟疫流入的。王大眼显然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码头边的船夫都被撤走了。

    系好船,敲掉码头上的积雪才上岸。尽管穿着软甲,披着天衣,寒意还是渗入肌肤,让他不由自主的打了个摆子。“人类对雪的寒意,真是切肤之痛。”

    郭松其实感觉不到冷,甚至非常温暖,毕竟套着两件神器,背上的龙魂枪也散发着温热。但面对白雪皑皑的冬天,“寒冷”是直接从潜意识里冒出来的。

    城门口并没有卫兵,城门紧闭,立着一块告示牌,“开春前县城一概不准出入,违令者一概仗杀!”命令显得很残酷,可在没有疫苗的古代,要隔绝疫区,只能采用这种方法。

    郭松抬起头,看着大约两丈高的土坯城墙,笑道:“看来只能爬墙了。”

    不管是土坯墙还是青砖墙,砖块之间的缝隙都是非常大的。在现代水泥发明之前,只有埃及人的金字塔可以建设的连铅笔刀片都插不进去。至于这是不是因为建筑结构的问题,郭松没有研究。

    狐尾软甲长出手套和指甲,抓在土坯上轻松攀爬。城墙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普通人直接出入城市,但起到防备作用的是城墙上巡逻的士兵。在明代以前,中国绝大部分城墙都是土坯,包括如今的大汉都城雒阳,也只是部分贴砖,主体依然是土坯堆砌。

    只要巡逻松懈,或是人数不够,有较大的间歇期,那么三五个人的小队是完全可以爬墙入城不被发现的。

    从城墙上的积雪来看,应该有两三天的时间没有巡逻了。翻过墙,发现巡逻队设在城内。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城墙的内侧通常要比外侧陡峭,相对也更加光滑,还有民居等建筑阻碍。就算利用工具爬上了墙,到了下墙的时候,可就只能抓瞎。

    “这倒也是个好办法。”内侧能避开不少风雪,视野亦开阔不少,至少站在城门处,极目远眺,是能看到其他方位的,外侧可就没这个优势。翻墙的人想要下楼,只有走阶梯才能少点动静,否则百姓肯定是会发现自家后院掉了个东西,古代人过冬大都是宅家的。

    他们有想法,郭松有对策。一眼就瞧见了县衙所在的位置,不下楼,直接从城墙上绕过去。他可不是翻墙进来谋生活的流民,他就是进来找县令茬子的,自然没有任何担忧。巡逻队也不会想到,居然有人会直奔县衙而去,这可是“自投罗网”。

    县衙在主干道旁,距离城墙有些远。郭松纵身跳下城楼,披上龙魂铠甲,稳稳当当的落地,身轻如燕。沿着街道快步前进,绕过巡逻队伍,抵达县衙门口。

    郭松站在门口望着牌匾,面带微笑。内里坐着一个白胡子的老官差,正围着火炉烤火,瞧见门口站着一位公子哥,赶紧吆喝。

    “公子有何事?”

    郭松道:“王县令可在衙内?”

    “今日县衙放假,县令在家。”

    郭松又问,“李县尉可在?”

    “在。我去给公子通报。”

    郭松摆摆手,“不必,让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