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四章 三杰齐至(第2/3页)  钢铁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然联袂而至了,难道三个人是约好了。

    事实上,三个人还真的是约好的,包头从武汉劝业会开始,就扬起大名了,可以说,在中国整个民族工业界,成为了一盏明灯,来参观的络绎不绝的,这样的名声也传到了江西兴办新军的蔡锷那里,蔡锷在江西呆的不算太舒服,相对于东南沿海,江西的基础条件不好,新军能够拿出来的经费非常的有限,一协的新军,最多就是保证了枪支,连人员都不齐,这些枪支也不都是新式步枪,甚至连老套筒都有,这是各地新军基本上同样的,没有足够的经费,又急于拉起队伍,一定程度上,新军只是一个架子,别说跟列强军队相比,跟北洋相比,都相差巨大。

    蔡锷是何等骄傲之人,江西既然不合他的意思,那就去别处,不过辗转广西,也同样如此,前段时间云南邀请他过去,也有些动心,毕竟是熟悉的地方,还有一些老上司,可是这个时候,包头的传闻出现了,关于包头,早在前年的时候,就有邀请,只不过,在蔡锷看来,江西堂堂的一省,新军的兴办都这么的困难,包头口外这样的荒僻之地,能够兴建出来一个营,就不错了。

    量力而行才是根本,谁知道,口外如此荒僻之地,居然是一个协,有些太不自量力了,难不成是跟清廷高官贿赂得来的,这样的部队,有什么好去的,当时他直接的把他丢在一边,转而接受了广西的邀请。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包头已经大大的有名了,包头造已经逐步的在南方开始流传了,无论是基础生活用品,还是布匹,特别是专门印染的细布,比英国的布更加的精良,最关键的时,这种布,他的价格很实惠,对于一般富庶家庭,足以购买,比英人的最少便宜一半以上,顿时,挤占了英人的市场,成为了整个市场的主流,这样的一个的地方,这么庞大的现金流,应该是有资金支持的,

    只是包头名声的话,蔡锷恐怕还是在犹豫,习惯了广西,云南距离广西不远,再加上有讲武学堂,对方的承诺,直接给他一个协统的职位,让他两头为难。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另外的一个电报,也让天平,逐步的向着包头那边倾斜了,出国去德国留学几年的蒋百里和张孝淮回来了,他们也是接到了包头方面的邀请,他们是被德和洋行直接的邀请的,乘坐着游轮抵达上海,并且提前发电报,邀请蔡锷去上海一会。

    正准备离开的蔡锷,欣然前往,见到两位同学,几年不见,他们极为同学,可以说比较高兴的,蒋百里二人,不但提到了在德**校的经历,感慨列强们的军队是多么强大,谈论更多的,居然是包头。

    原来,在过去的2年时间之中,虽然杨元钊没有邀请到蒋百里和张孝淮,却没有怠慢,吩咐哈比和德美,对于两人进行帮助,无论是助学资金,还是联系实习单位,都尽可能的满足。

    助学资金,对于两人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德国较高的物价,也让他们困扰,本来准备打零工的,却得到了德美的资助,不但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并且学习之余,可以参观各大军事工厂,正规德国陆军,本身蒋百里等人是被安排到陆军第七军,后来哈比动用了关系,让蒋百里和张孝淮不但在基层连队,也开始进入到团级,甚至是师级进行历练,这对于外**人而言,简直是不可能的。

    正是这样的举措,让两位军事专家,对于德国的军事了解更加的透彻,特别是参谋部的制度,在基层连队只是雾里看花的话,到了团级和师级,几乎是亲自的接触,这让两人感激的同时,对于包头和杨元钊,产生了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在中国就能够影响到德国,也就是深入到团级和师级之后,接触到更多的高官之后,他们才知道,这一切来得多么的不容易,不管是否要留在包头,他们觉得,回来了,都有必要见一见,亲自的去感谢,至于去留,再考虑好了。

    两人都愿意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