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四十一章 调集工人(第2/3页)  钢铁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200人的标准的,哪怕是拼凑,也必须在最开始,就满足船坞的标准,600人必不可少,当第一个船坞完成之后,后续的设计和制造工作,都可以顺着的开始进行。

    杨元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比较的简单,那就是从江南造船厂抽调的500个工人,短缺了多少,杨元钊都可以从西北调集一倍的人过来,以补充江南造船厂的缺口,调出越多,补充的越多。

    聂云台了解造船,却不是专家,可对于西北的工人,他极为的满意,这段日子,也对西北工人的认识,有了清晰的了解,西北工人的水平相当的高,有他们的帮助,江南造船厂借助着这些熟练工人,降低了大量的成本,连生产的速度,也比原来加快了许多的。

    有了双倍的补充,因为大量工人的抽调,带来的不愉快,很快就消失了,他心中盘算着有了这些工人,会加强多少生产能力,却没有想过,这些工人,或许不会如他想的那么的好,能够比较熟悉造船的工人被抽调出去,新来的工人,他们的水平很高,却未必熟知造船,需要一步步的熟悉,当然了,一倍的数量,加上抽调的人员较少,影响不会很大。

    最大问题克服了,不管如何,人员调集完成了,杨元钊通知德美的人员,就安置人员进行提前的安排,这8000人是必须要在造船厂附近的,之前跟德国达成的协议里面,首先需要进入柏林附近,易北河上的船坞。

    德国是一个小心谨慎的民族,哪怕是得到了杨元钊的保证,可以先试试,等于是德国把绝大多数的危险,都转嫁给了西北,它也没有大方的让这些工人,直接取代战列舰船坞的工人,先从小的军用造船厂开始,抽调这里一部分人员,然后太调整一部分人员,即便西北人员不靠谱,也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此,杨元钊也没有办法改变,在他的心中,甚至也觉得这么做比较好,从基础,从最底层开始,还能够通过一步步的提升学到一点东西,真的要把人安排到战列舰船坞上面,那就是绝对的杂工了,恐怕干10年,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杂工,干不到更高的程度,这对于西北来说,没多少作用。

    既然是在柏林附近,那么柏林这边,就必须要有一个落脚点,虽然说,德国方面,会安排临时落脚点,但是那些不过是简易的帐篷或者是一些旧楼之类的。杨元钊派人出来工作,不是为了挣钱的那种,他必须要为远离祖国,远在异国他乡,为西北努力奋斗的,不能让他们随随便便的居住。

    西北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么大的效果,一方面是因为杨元钊是穿越者,拥有一体机,另外一方面,何尝不是杨元钊从最开始,就重视最底层的民众,这些创造财富的人,只有幸福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够超常规的发挥出生产力,并且借助着高额的工资,培育了一个市场。

    4年的时间,证明杨元钊是成功的,钱多了要么存起来,要么消费,这对于政府而言,发出去的钱,又回来了,在流通的过程之中,又产生了无数的价值,这才是最佳的控制手段。

    如果只是8000人左右,随便购买一处楼宇的,大一点,应该差不多了,可是想到左右还有大量工程人员进驻,他们决定向德国方面,申请地点安置。

    这一条申请,直接用最快的速度,报到了柏林市政府,柏林市长很清楚杨元钊在德国高层的地位,这个工程得事情,他也略微的知道,德国目前城市化不算太高,现在还没有突破15%,柏林周围的郊区有大量的空置土地,只是使用权,其他没什么,是付给真金白银购买土地,稍稍考虑一下,就批复下来。

    40公顷的土地,不大,却也不小,相当于600亩,如果建成六七层的普通住宅的话,按照容积率为3.5左右,在不考虑绿化的情况之下,大概能够拥有140万平方米的住宅面积,以25平方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